




家乡情怀
我的家乡位于黄河岸边,是豫北平原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县城,它的名字叫封丘。每当看到一些远方的游子们所写地思念家乡的文章,我总是很庆幸,庆幸自己留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可以亲眼见证家乡的变化,多了几分幸福,少了几分离愁。
还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穷,村里穷,乡里也穷。那时临近的原阳、延津两个县常常和我们封丘并列,被外地人简称为“原延封”,是远近皆知的三个贫困县。人们大多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地没有那么多工作机会,也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就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农业劳动相当的繁重,基本上都是靠人力和家养的大型牲畜(如牛、马、驴、骡子),一到农忙时候,老师和学生都要帮家里干活儿,亲戚们之间也会相互帮忙。当时国家还没有全面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我的同龄人中很多都是姊妹好几个,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两个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回家务农的学生。每家的情况基本都差不多,能让孩子们穿上干净衣服,吃饱饭都很不错了。虽然每个月大一点的村里都会有一两次集市,父母也会偶尔给我们发点零花钱,可也仅仅是够买一两本小人书看看或者买个烧饼火烧啥的解解馋。平时穿的衣服鞋子大多都是拾哥哥姐姐的,只有在临近春节时父母才会给我们买上一两件新衣服,过年走亲戚的时候穿一穿,过完年就赶紧洗干净收起来,根本舍不得天天穿着。那时候除了春节能吃上几顿肉,平时很少见荤腥,小孩子们也不懂得生死离愁,村里面谁家的红白事就是我们难得的大吃一顿打牙祭的机会,当时的白面馒头加肉片更是现在都回味的一道美食。
等到我上初中的时候,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渐深入,开始出现外出打工的或者做些小生意的能人,大伙儿的日子都逐渐好转。虽然各家收入主要还是靠地里收成,但毕竟吃饱饭是没问题了,除了交足公粮,留够自己吃的,多余的粮食每年还能卖些钱,可以应付家里一般的开支了。村里也不全是低矮的泥巴院墙破瓦房了,渐渐开始出现纯砖头垒的院墙、“明三暗五”等新形式的出厦瓦房。生活慢慢好转,人们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亲戚们来到家里,除了时令的蔬菜,也能备上几个肉菜,喝点稍好的酒,在觥筹交错之余,欢声笑语中透露出越来越多的自信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那时,假期或者周末,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偶尔也会相约去县城一游。当时还没有班车,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骑上几十里路,县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真正的大地方。一般都是大半天的时间,主要逛逛新华书店,买上一两本辅导书,顺便去小饭店里吃上一碗刀削面或者肉丝面、拉面什么的,就非常的满足。现在想起来,其实当时的县城也不算特别的繁华,大街上汽车远没有现在多,街两边的建筑也大多都是两层或者三四层的楼房,六层以上的都很少。
之后上了高中,正式的进了县城读书。随着经商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所听到看到的情况更是一天胜似一天,但是对于我们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考上大学还是最主要最光荣的出人头地的途径。我们是95年在封丘一中读的高中,学校的宿舍是用了很多年的老房子,也没有正式的食堂,每次打了饭都是回教室、宿舍或者直接蹲在地上吃。那时不能用现金交易,同学们大多是用自行车从家里驮过来麦子,再兑换成粮票。还记得一中门口一条街的商户为了拉学生的生意,不管是饭店还是卖其他商品的都可以直接用粮票支付,有些大手大脚的同学一个学期都要从家里驮好多次麦子,弄得家长都莫名其妙,孩子啥时间变得这么能吃了。
再之后读了大学,离开家乡几年时间,乃至又回到家乡任教,做了一个普通的乡镇中学教师,真切的感受到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就像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高铁一样,大大提速。整个封丘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路面硬化工程,村里面也用上了自来水,主要街道都装上了路灯。原本占据绝大多数的低矮老房屋渐渐消失,一栋栋的二层、三层小楼纷纷拔地而起。乡间的道路上、大街上,摩托车、小汽车来来往往、不绝于途,时不时也会出现原本城里才有的堵车现象。物质生活上极大丰富,衣食住行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农业也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原本需要很长时间、很多劳动力的夏收、秋收和播种,现在几个人很快就能完成。乡村里的闲人少了,年轻人基本上都会抽出大量的时间打工挣钱,贴补家用,改善生活水平。县域经济也呈现出多样化,产业化,规模化。县城市容更是旧貌换新颜,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封丘,再也不是那个原来落后贫穷的样子,它像一艘巨轮,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中斩风破浪,奋勇前进。
如今,家乡封丘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开花,不但经济上即将甩掉国家贫困县的帽子,社会文化旅游事业上也是异军突起、捷报频传。继2014年6月19日封丘正式获得“中国长寿之乡”荣誉称号后,先后又获得“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树莓之乡”、“中国相思之乡”等荣誉称号。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12日,封丘又相继斩获“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河南省豫剧之乡”荣誉称号,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典活动增光添彩。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大美封丘,魅力封丘!我热爱这方热土,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