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那绽放的花朵,逃课的女同学,以及被妈妈扔掉的碎片。好像希望自己能通过自己的目光将所有的事件串成一个串,然后再放到自己的记忆当中。其实孩子们的好奇心并不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而更多时候是对未来的无知,看到打架油然而生的不是害怕而是目瞪口呆的吃惊,而当他们知道事情的缘由后的情绪波动正能反应出他们纯真世界里面的态度。虽然,慢慢滋生的情绪是对未来性格的写照,但是也是一种对自己未来经历的一种潜意识的模仿。《我11》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动荡年间,没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稳生活,唯独留下的是为生活奔波的达人们和好奇生活变迁的孩子们。
如果说生活像一个怪味糖,那么只有吃到后来你才能感受到她的味道。故事中的小男孩只有11岁,而整个影片正是以一个11岁的男孩的角度去拍摄完成的。虽然看起来比较散,情节相互波动较大,但是这也正是孩子们眼中的样子。
11岁是怎样的年纪?如果按照心理学来说应该是步入成熟期的开始,对事物的看法也拥有了自己的态度,虽然比较模糊,但是也是一种观念形成的开始。步入初中的王憨生活在一个四口之家,妹妹还小没到上学的年纪,而父亲虽然在话剧团工作,却并没有实现自己可以自由画画的梦想,而母亲为了补贴家用,更是选择工厂里的艰辛工作。还好11岁的儿子懂事,不会淘气,也不会惹事,唯一会的就是为了一件白衬衫而低声哭泣,去宣泄自己的情绪。还好,最终母亲硬是豁上了一年的布票为儿子制作了一件衬衫,这件象征着男孩一切的衬衫。
然而,没穿几天时间,衬衫竟然意外地“丢掉”了。但是这次丢弃并不是王憨口中的真实情况,而是被一个通缉犯人拿去当做抚平伤口的物件了。为了同通缉犯的承诺,王憨并没有说出去。
在七十年代的那个动荡年间,没有人敢试图打破法律的束缚,也并不敢嚣张生事,毕竟谁的菱角越突出,越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通缉犯”更是如此。他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可是因为冲动杀害了侵犯自己妹妹的凶手,所以遭到了警察机关的通缉。越是这样他越是愤愤不平,以至于想要火烧工厂,以示自己的决心。突然得知了这样的事件背景和事情经过,我们小小的王憨肯定接受不过来,最终也在这种精神“压力”下生病了。
醒来后的王憨终于得知了事情的结果,那就是与自己有过交集的通缉犯终于被依法惩治了。看到朋友们的欢呼雀跃,而自己却多少有一些失落。因为在他的印象中不管是通缉犯本人还是他们的一家人,他在潜意识里还是有感情所在的。可是,却无法判断到底是自己的错觉还是事件本身是错误的,纠结过后的一天,王憨也终于迎来了他真正身体成熟的那一天。
我们无法想象的是对于人生的判断到底该何去何从,或许是对的,正像王憨选择告诉老师通缉犯的去向一样,或许是错的,当收到通缉犯寄来的衬衫时,只有自己没有守住承诺的自责。但是,不管怎样,不管是不是能够拥有自己的意志力或者判断力,时间都是恒定增长的,而年龄同样如此。我们不想面对也好,不想放弃也罢,总有一天我们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