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 浣成国际文化艺术沙龙策划人发起人
浣成:浣成国际首席艺术家,文化学者
1
LUKE:最近书法界好多人在谈论笔锋和书写的关系,但是我看后更加糊涂了,您常说您写字和绘画使用的是毛笔,用的是“中锋执笔”,执笔要“笔走中锋”,您能谈谈吗?
浣成:笔走中锋是中国人使用圆柱状笔尖为锥状的毛笔时独到的用笔感觉和技法。美国的一位研究中国绘画的大家高居翰博士曾说“中国人的毛笔比西方人的刷子更富有感情的表达,极其富有人文和艺术的感染力。”
2
LUKE:那么“中锋执笔”是特指使用中国的毛笔的用笔感觉和技法了?
浣成:是的,西方的钢笔和油画笔(刷子)就没有这种说法。古人常说“笔下漏黄金”,就是特指使用毛笔写出湿笔和枯笔,看到线条在走的时候可以体会用笔之手在纸张上运行的一颤一抖,一快一慢、一弹一抖,一松一紧状态。体现了用笔者的心理状态、思想和对笔的展控能力和技法,所谓“见字如见人”,见到了毛笔描绘出的线条就看到了用毛笔者对描绘元素的理解的深度和用笔的能力。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3
LUKE:那么为什么叫“中锋执笔”?我们知道毛笔还有横锋和侧锋,而不叫横锋和侧锋之笔呢?浣成:这是由于毛笔的结构设计决定的。笔锋是指毛笔的尖部,在用笔之前我们一定会通过用水浸泡毛笔,需要舔墨、试墨等过程,其目的就是使毛笔形成中锋之笔。中锋之笔从毛笔机构设计上看有两个特点,一是一定是个锥形,不会是其他形状。二是书写的是锋(或者说中锋),也就是一支毛笔尖端的部分。这个锥形形状设计得非常巧妙,上大下细,所以自然形成了一个储存供墨系统,不像西方的钢笔(自来水笔)那样需要人为地设计出一个供墨系统来。在毛笔中,由于笔尖采用的是多是动物毛发,如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现在大多是羊毛和狼毛。如果毛笔选毛用一种动物的,就叫单一毫,用两种以上的就叫兼毫。每只毛笔上这样细的毛少则上千根,多则几万根,他们都是经过复杂的制笔工艺筛选下来的,其目的是使其能够在沾墨之后紧密地簇拥在一起,形成中锋之形,就是这种锥状,上面饱满下面细尖的状态。这种状态一个是能够在上面饱满地部分储存一定量的墨汁,一个是利用下面的锋去进行书写。利用动物毛和墨汁的关系去书写绝对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动物毛本身是一种动物蛋白形成的纤维不吃墨,而紧凑在一起形成的狭小空间又能吸墨。本身动物的毛发又都具有弹性(直立不折),所以随着毛发所形成笔锋的弹动这些墨水自然的由于重力作用被甩落到纸张上,上部饱满部分储存的墨水也由于重力的作用自动的补充到笔锋中。正是由于毛笔的这种原理和设计,使得使用毛笔书写和绘画最重要的是使用中锋之笔。 4LUKE:毛笔的设计原来充满了智慧,这么复杂啊。
浣成:是的,所以由于毛笔这种设计就是为了书写,使用中锋之笔就是笔绝对不能横着走,书写时一定是顺着毛笔的笔锋走,也就是拖着走。绝对不能用横锋侧锋,横锋的使用是把笔横过来,实际上是将毛笔的储墨部分作为书写功能使用了,对墨量的控制就会出现问题。使用侧锋,由于笔锋受到侧面的力量,就会被迫散开,出现分叉和散苗的现象。中锋的设计就是为了书写,所以使用中锋不仅书写的墨迹由于无数只笔豪簇拥在一起具有合一的弹性而最有力度(中锋之笔力透纸背就是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由于笔锋始终保持着锥锋的形状加上笔豪合一的弹性而变得可大可小,通过弹性着力的轻重对墨汁的挤压可以随意控制墨量的大小(线条的深浅、粗细),在用笔上通过手和腕子的力量运动可以控制中锋拉出不同风格、深浅、粗细的线条来。所以只有中锋之笔能够做到松活弹抖、折返往复,这里就是说用笔的灵活性,侧锋和横锋都是无法做到的。
5
LUKE:中国书法上还说“中锋取骨,侧锋取妍”是什么意思呢
浣成:“中锋取骨”就是笔走中锋,中锋执笔,写字和画线条就展示了骨骨骨骨力骨力,笔墨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侧锋取妍”是指在有些情况下不得已使用侧锋,比如写完横往回一扐(音勒),笔往回一扐时会有很多技术,一种是不会用中锋的这时使用侧锋,一种是讨巧的办法使用侧锋,也会显得不拘一格,很有个性,也会显得有特点。“中锋取骨,侧锋取妍”就是说中侧锋并用会使作品会有特点,更有随意性,更有自己的轻松感。
6
LUKE:原来如此。
浣成:实质上,在中国的最原始的用毛笔,青铜器,石鼓文,甲骨文上所有文字书写的时候都不会出现侧锋。线条都是中锋线条。所以今天我们写大篆、小篆、甲骨都是用中锋之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