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用社交软件聊天时,当某个谈话阶段告一段落,并且打算去看会书,那么我的结束语通常是“我先忙了”、“我去看会儿小说”、“我去看会儿电子书”,却从来不说“我去看会儿书”“我去看《****》”。
我不好意思说我要去看书了,特别是作为已经毕业很久的、不再上学的社会人来说,看书似乎变成了一件很另类的事。好像只是模糊的说看小说,看电子书,大家会默认为看言情小说,看网文,看穿越,才不会觉得奇怪,因为现在看这些类型的情况很普遍。
之前在一个读书群,有人谈到:在地铁里捧着纸质书看会觉得很尴尬,总是得到一阵侧目和指点。
这个情况我觉得可以大概分为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由于电子书的方便性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软件阅读电子书。
现在看书基本就是电子书和纸质书,电子书的承载又分为手机和阅读器。由于阅读器需要额外购买额外消费,大部分人都是使用手机软件。电子书的类型又有很多,如网文和出版书等,可以随时看随时换,相比买纸质书的成本大大降低。缺点是容易眼睛疲劳,也容易被手机的其他功能所干扰。
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有人真觉得你看书是在装模作样。
邓超就曾经误解过刘亦菲看书是在装,但后来时间久了发现确实是在看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64862/e185e9bc7be50849.jpg)
跟书友们讨论的时候,很多都是在讲身边几乎没有人喜欢读书,无人与我共谈书,所以大家才更容易在网上、在读书圈里找到有相同志趣的人。甚至家人也会说“天天看这些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你又不上学了。”
在读书群里晃荡一年,发现有一部分人是互相嫌弃的感觉,总觉得对方看的书没有水准,看的都是垃圾,看的都是无用之书。
读书大致分为功利性读书和非功利性读书,功利性读书是讲究实际效益,讲究得到和回报,非功利性读书则与之相反。
功利性读书让你只想成功, 无法接受失败。功利性的读书让你只注重外在的功名, 而忽视了内心的丰富。功利性读书会让人自高自大, 孤标傲世。知识经常会让人骄傲, 给人带来智力上的优越感, 让你瞧不起人, 无法与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曹丕说“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这可能就是知识带来的恶果, 为什么中国的文人总是互相瞧不上? 因为知识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高人一等。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 而非单纯的知识, 从表面上来看, 读书是一个悖论: 让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这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以上摘自罗翔的《圆圈正义》)
但这并不是说一方好一方不好,罗翔同时也说了,读书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功利, 必须去追逐非功利性的价值。
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每个人的阅读方式和目的不同。可以阅读工具书、个人成长类的书来提升自己,也可以随便翻翻小说、散文类的放松一下,并没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
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书籍,也可以让自己开阔眼界,读书多了,大多时候都可以做到日用而不自知。
希望以后不会再被认为看书就是另类,也不要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一种清高姿态。
其实,喜欢看书是一种兴趣爱好,不是特长优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