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爱上了李志。
李志何许人也?
他乃78年生人,出生于江苏常州,目前做为一名歌手,独立音乐制作人,现在居住在南京。而他自己原本是,从东南大学肄业的工科屌丝男一枚。
我是从何时爱上李志的?是从儿子对他的碎碎念开始的么?儿子喜欢音乐,先是迷恋陈奕迅,现在是李志的忠粉。我俩闲聊时他就对我念叨李志:他半路出家,为实现理想全力以赴;他的音乐风格追随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和甲壳虫同时期,也一样杰出的英国摇滚乐队);他的勤奋严谨,他的特立独行等等等等。
但其实那时候也只是略有好感而已。都没听过他的歌怎么能算喜欢上一个歌手?
也许是从听过他的现场演奏会开始爱上他的?可是在现场第一次见到他,他简直朴实到让我有点失望:没有化妆,没有舞台装,他从我身边经过,就是一位平凡普通的中年大叔,唯一特别的是脸上即将开始工作的专注神情。
更何况还没开始听歌就被旁边的姑娘大惊小怪地打击了一下:“哎呀,你们居然来听李志!我追了那么多场他的演唱会,第一次看到你们那么大年龄的粉丝!!你们真酷!”……拜托,小屁孩,好音乐是不分年龄的好吧?!而且,我们哪里就老了?我们还年轻着呢,年轻得还能欣赏到李志歌曲里的柔情和激情。
当然,小屁孩的实际意思是李志很酷,我们因为能融入他的酷,所以我们也很酷。哈哈,我们已经成熟到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了,所以,我们当然很酷,但是,说到李志的音乐,我承认,确实不是一般地酷。
就因为是第一次听,不熟悉歌词,感受更大的是旋律;又因为在现场听,音乐的冲击更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是编曲和演奏,立体有层次,即使不知道他在吟唱或呐喊什么,可是整体听来,每一首都有独特充沛的感情。晴朗的夜空,明月,露天的小舞台,当他一遍遍唱着“妈妈”时,我的泪水,还有搂住我的肩膀的那只有力的手……是不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爱上了李志?
也许吧。如果音乐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可以说出我们说不出的话,那我们爱上这个会唱歌的男人也许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他的歌,是他自己的表达,也更是代表了许多普通人的表达,所以才会赢得那么多人的喜爱。
回来后我就开始仔细听他的歌。我发现无论是民谣还是摇滚,李志都能轻松驾驭,自由演绎。也许就是因为普通平凡的出身,更也许是因为漫长艰辛的追求之路,他的歌词也唱出了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爱和惆怅,孤单和向往。他的编曲功力不凡,华丽又极富张力。他不仅用歌词说话,还擅长用旋律的演绎来说话,把感情烘托得酣畅淋漓,听起来很过瘾。
他一直都说自己没有特别的天赋,但是他的勤奋无人能够否认。从04年底开始到16年底,他出了9张专辑,还有不停的巡演。每次巡演的曲目,都会专门重新编曲。而每次的编曲,都同样的精彩。再想想现在打开电视随处可见的那些“艺术家”,一首歌唱八年十年的比比皆是,更别提那些假唱了。
尽管并非科班出身,起点很低,可是李志一直坚持对对音乐品质地追求,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演出。这一点看现场的感觉尤其深。他的乐队,设备都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他做为一名音乐人的追求和表现已经超过单纯歌手的身份。所以,有人对我说,他的某首歌某位歌手唱得更好时,我在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声:呵呵。
他在用非常专业的态度在唱着屌丝们的生活和情感。他从不迟到,也不会返场。有的歌手做演唱会,唱到最后,成名曲还没唱,就等着观众的欢呼和喝彩。李志对这种做法的不屑也许仅仅代表他自己,但是他对主流音乐,主流媒体的刻意回避却可以让他一直坚持做他自己。
甚至对粉丝,他也没有刻意的讨好姿态。他只是一贯对事不对人地认真。歌词可以诗意富有哲理,也可以就是述说一个普通的故事,甚至最新的专辑里,翻唱了许多儿歌和老歌谣。他用对整体音乐品质的追求来坚持他的逼格。这是他对粉丝,甚至是听众的最大尊重。2015跨年演唱会前临时变更场地,他会按买票记录一个一个人的打电话通知;2016跨年演出结束后,专门租大客送粉丝们到交通便利处;我们看的那场演出,临时从室内换到室外,他第二天就承诺可以事后退票,如果对演出质量不满意的话。据说真的有人去退票了。不过也是非常真诚地,那些粉丝尊称他为“逼哥”。
当然,追求极致这种态度落实到实处时还是会有许多困难的。自己的不松懈不妥协还只是一个方面。更大的困难应该是财力吧。逼哥也是要赚钱的。他要养家,要养一个团队,还要养他的梦想。好像他的经纪人也要自己买票去听他的演唱会。他说自己只会送给两个人门票:崔健和罗大佑。他极尊重版权。他也会做周边。可是所有这些,又会因为他对高品质的追求好像又没太赚到钱。还好,终究是逼哥,他还能养着家,养着团队,养着他自己的梦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许情感和真诚的投入还是能够感动到别人吧。
李志很特别,然而最终让我爱上他的是他从今年开始做的另一件事:他的“叁叁肆”计划。他带着他的团队,和设备,将花上12年的时间,跑遍全国334个地级市,为大家带去精彩的现场音乐。
这太难了。
当然首先还是钱的问题。能赚到钱么?在一个三四线城市,有多少他的粉丝?演出场地怎么解决?12年的奔波,他的团队有多少人能坚持?
但是这件事非常得李志。首先是有情怀。他舍弃了一二线城市,来到相对落后的小城市。有人争着上“好声音”,期盼着能坐把交椅或者某一把椅子的转身,而他,却在忙着“下乡”,为普通大众送来高品质的现场音乐;但是他肯定也有他的目的。很明显他在培养市场,他在培养市场的品味和数量。他说,要“合理地割韭菜”。其实,他也在种韭菜,为中国的独立音乐,为中国的独立音乐人。至于他自己,做为一个先驱者,这条路必然会走得很艰辛,也未必能收获到很大的利益。这一点,他自己应该很清楚。
从一开始的表达自我的稚嫩,到追求品质的专业素养,李志走得踏实又坚定。“叁叁肆”计划,应该是他为自己设计的音乐事业的另一个阶梯和扩展吧?如果他可以完成这个计划,那么当他唱完最后一站时,他已经50岁了。他也许不再能轻松地唱现场,但是他的音乐一定会更加有底蕴和生命力。
当然,如果他不能完成计划,我也能够理解。
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于他和主流音乐和媒体的距离,实际上了解李志,热爱李志的还是以年轻人为多。所以那个姑娘才会对我们的出现大吃一惊。那么在一个地级市,他的粉丝就注定数量有限。而他的忠粉们,又很难克服经济和时间上的困难去长时间地追随他。还有,他坚持要在live house做现场,这是一种态度和支持。但是他低估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会遇到的人为的阻力。
实际上,在他的“叁叁肆”计划中,安徽是他首轮巡演的地方。而我所在的城市,淮南,就是他的第四站。我就是通过他的巡演开始了解李志,爱上李志的。原本,就在我居住的小区里,一家名叫“木屋”的酒吧就是协助他演出的live house。但是由于和消防,公安之间的矛盾,导致酒吧被封,不得不又更换场地。
本来真的就可以在家门口看到李志的现场演唱,最后被换到了一家酒店的宴会厅里去了。李志在那场演出的最后说了几句话,有点沉重。他说一个城市非常需要live house这种场地去表现现场音乐,但是又恰恰是这个城市的管理者自己并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不欢迎改变,而宁愿只是重复。
为了看看这个木屋酒吧的情况,我事前专门跑去听了另一个乐队的现场演出。那是三个小姑娘还有一个男孩子组建的一只摇滚乐队。宣传海报上,姑娘们穿着三点,露着不那么丰满的乳房摆出撩人的姿势。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去看。然后我上网搜了一下她们的歌,大都很简单,只是形式上的摇和滚而已。但是有一首表达感情的慢歌听着还不错,所以我就去了。那个酒吧很小,然而观众更少,大概就一二十人,连同酒吧的服务人员。那天晚上,她们迟到了近一个小时。化着浓妆,穿着薄纱。开场之前,每人要了一杯烈酒。唱了不到一个小时,倒是非常卖力,虽然只有酒吧的工作人员在努力配合着她们的情绪。最后唱了那首慢歌,关于失恋失婚的落寞绝望。眼里有泪光,因为随后说到了她们自己即将结束的巡演历程。尽管网上会有人评论说是“卖肉”的,但是我觉得她们应该还是有点自己的追求的吧?但是这样的“跑码头”,怎样去坚持自己的追求呢?其中的艰辛不得而知。
说回那个酒吧。非常小,如果李志真的要在这里唱现场,能卖出去多少票,能赚多少钱真的要打问号。因为那个地方只比李志租用的那辆装设备的大箱货略微宽敞一点而已,而且音效实在不咋地。所以,尽管初衷是要扶持地方上的live house,我觉得李志渐渐地恐怕还是会放弃掉一些东西的。
其实,只要在生活中就必然有妥协。坚持只是在不停地选择中逐渐明了自己真正在乎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歌,每个人都在唱着自己的歌。有人在唱,有人在和,有的歌声嘹亮,有的声音嘶哑,有的根本唱不出来。
而李志,他在不停地唱自己的歌,很真实,也很硬气。哪怕是从黄昏一直唱到午夜。也许,唱着唱着,就到了黎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