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6号左右才看到这个展,展览在郑州的升达艺术馆。我一直犹豫到17号晚上才决定要去,慌忙的订票收拾行李,住宿都还没有订,这是下飞机坐大巴去市区的时候才订下的。
订酒店这事儿,我经历了很多的坑。就以前的经验来说,我在网上订了之后,到了实际地点总是发现一个事儿,这酒店离我要去的地方太远了,怪就怪在我明明就选的最近的,可是最近的也很远。我判断的远近通常是:步行可以到。所以我这次是到了之后,使用高德地图订的,订在展览地的30米处,这个操作我是很开心的。
凌晨6点我起来赶飞机,滴滴出发,40分钟就到了,值机登记牌托运安检后,还提前了半个小时到登机口,但是飞机起飞时间延了40分钟,所以啊,接近12点了才到郑州。早饭又忘记吃了,午饭接近2点20才吃,由于下午的讲座——《摄影之于人类生存的世界》在2点30就开始了,所以就随便吃了一口就跑过去了。
幸好没有错过这个讲座,主持是晋永权,他在新闻摄影史料的收集上提供了新的东西,主要是在1956年到1959年间里面,这个呢是李树峰先生的论文《“中国摄影史”写作:历史与当下的反思》里面提到的。晋永权写过一本书——《红旗照相馆》,出版的时间是2009年3月1日,这个时段里面,按照李先生论文里面的说法,摄影史建设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被提出来,关于摄影理论的研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后,关于摄影理论的书出版了很多,而《红旗照相馆》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看上去是一个很温柔的中年人,说话也幽默好听。
嘉宾有3个,一个是法国的雅安·阿瑟斯·贝特朗,英文是Yann Arthus-Bertrand。展览有一本大册子翻译成贝特朗,有一本小册子翻译成伯特兰,个人觉得还是看英文比较准确。一个是王琛,额,我见识比较少,不知道他,也不知道是否是这个名字,暂且就是吧……一个是李刚,沉迷拍摄马的照片,拍了十多年。他说一个人如果这会儿去拍花,那会儿去拍鸟,三心二意,不太可能成功,除非你是天才;或者专心致志拍一种东西,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去拍摄,成功的几率要大一些。诶,说得很对啊。
在研讨会交流的时候,王琛很强调他的照片是胶片,随后问Yann的照片是?Yann说自己2004年以前的照片是用胶片拍摄的,而后的都用数码拍摄,并且说现在的数码拍摄越来越高清,放大到多少倍都没有问题,Yann认为广角镜头会越来越少,随后可能极少的用到。对于这一点,我觉得不太对,因为至少广角镜头在电影摄影里面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所以广角镜头少与不少的问题,只是针对Yann的个人拍摄而已。
Yann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老头,72岁的他现在还进行着创作,而且从精神面貌方面来看,都比差不多年纪的李刚要年轻化很多。这让我觉得很意外啊。更让我觉得意外的是,Yann为了能更好的进行传播,他的照片都没有版权,可以随意的下载,这在国外是比较少见的。
Yann对于自己的作品充满着热情,包括对观展的观众。在研究会结束时,不少的观众都上去合影签名,并且是一个一个的合影,不是大合照。Yann都没有显出有任何的不耐烦,一直微笑着说:"Come on!!!",哈哈哈哈。但是我没有上去合照,一是不想再去麻烦他,二是我很想快点结束,进入导览的部分。这才是更加吸引 我的地方啊。
导览的时候,Yann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我感受到这么几点:
一、一张照片不仅仅是看构图光影色技术等,更深层次的是背后的故事或涵义或表达,而这个“背后”就决定着这个照片的艺术性高与否。
二、看了这么多场展览,唯有Yann的展览,在图片边的简介上写着图片故事,其他的就只有姓名,照片名等。特别是我看了李学亮的新疆风情照,感受到的只有照片好看、技术很好,和他应该是十分热爱这片土地的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了。再加上李学亮的导览,我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赶上,这让我比较没有了观看的兴致。所以简介是和观众交流的好地方啊。
三、Yann的照片遍布非洲、中东、欧洲,我认为的半个世界吧,都在Yann的镜头里。他的视野很广阔,带着全球性的目光。这是我们摄影人应该学习的。视野广阔并不是说的他去的地方多,而是他思想的视野,他关注的视野。他去的每一个地方都在发生着一些事情,战争、生态破坏、恐怖主义、人口激增等等,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拍摄而拍摄,他的照片是有厚度的。顺便说,研讨会放了王琛的照片,跟Yann是同一个 类型的,但是明显他的照片有些时候还是有为了拍摄而拍摄的心态在。
四、在形式上,Yann的照片没有一张不是美的,无论是描述恐怖主义、贫穷、资源枯竭、垃圾堆积等等不好的方面。他都可以用美的形式呈现出来。照片第一眼看上去很美,但是再看下去却发现了一个残忍的事实。不管怎么说,在Yann的内心,地球美丽不可方物。
除此而外,讲两件小事情。
在放映Yann的《人类》时,里面出现了一个大坝,Yann在我们身边很激动的说:"big dam! china."像个孩子一样的。我正想问,"is the there gorge dam????"他就被别人叫走了。这个大坝,应该是三峡大坝吧。
Yann是法国人,主办方给他配了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呢,其他的都很好。但是在导览的时候,有人问Yann的照片是用什么拍摄的,是120相机还是135相机。翻译一开始不理会,后来直接说她不会翻译,有人在我身边笑她。但是我很佩服,一是她会法语,二是她竟然可以直接说出我不会,而不是找理由什么的。但是这也体现一个事情,翻译行业名词,要先基本了解这个行业,连120相机是什么都不知道,该怎么翻译下去呢。这个翻译肯定不是专业的。
Yann在研讨会上说,他有一个新的作品要拍,这个作品是关于各国的女性,然后说大家要是有兴趣可以去拍摄。但是这个当大家过去拍摄时,一个女性进去了,另一个女性挡在门口说:"only one",这个only one 女性是中国人,我猜测是主办方的人。听到only one 女性说完后,我就走了。中国社会啊,在哪里都不可避免的社会。
还有一点,关于李树峰先生,一开始我根本不知道谁是先生,但是我看到有好多人同一个人聊天,我就在想,按照中国的社会道理,这应该是啊?但是怎么和我印象中的人,比如书上的图片,不甚相同。我就搜了一下先生的图片。拿着图片默默对比好久,才确定他是,尴尬尴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