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拒绝找亲密关系(爱人),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原因就是“怕”
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不仅带来温暖,也会带来伤害。可是人们究竟在怕些什么呢?
从悲伤到疏远
最大的伤害,是背叛和抛弃,是一个你深爱的人说不爱你了,要离开你了。
还在被迫跟母亲分离后,会产生三个不同阶段的反应:抗议、绝望和疏离。
在抗议阶段,还在回大哭,发脾气,时刻关注着妈妈回来的迹象,同时拒绝其他人的照顾。
经过抗议阶段,如果妈妈还没回来,还字就进入绝望阶段。他们哭也只是也只是间接性单调地哭,他们会变得退缩,失去活力,好像进入了很悲伤的状态。
再然后就进入疏离的状态,他们不再拒绝其他看护者,他们会接受其他看护者带来的食物和玩具,甚至会冲他们笑。 如果这时候妈妈回来了,他们也会表现漠不关心,不再粘着妈妈了,好像不管妈妈还是其他人来照顾,他们都无所谓。不再对任何人产生依恋,对糖,玩具或者食物看得越来越重。也就是说,他们不再依赖人,而开始依赖物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本能。和依恋对象分离是一种痛苦的创伤性体验。这种创伤性体验虽然不会像身体的伤一样留下疤痕,可是也会造成心理上的疤痕。
所以,人们总是会想方设法来避免这种痛苦,这就是人亲密关系中的怕。
爱与怕的微妙平衡
怎么能让自己不经理痛苦呢?答案就是,“不再爱了”。有时候,被一个人伤过,就不会相信所有人;在一段关系中受伤,不会相信爱情。
但更多的人不会这样做。因为就算一个人再冷漠,在他内心深处,任然会有一种神秘的渴望:渴望有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把自己从冷漠中拉出来。有时候越是怕,对爱的渴望反而是越强烈。
人们就在开始在爱和怕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当怕占据主导时,人们会发展出两种平衡的模式。一种是外在的,不让自己进入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转而发展一些肤浅的、表面的关系。
另一种是内在的,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却通过调动自己的心里防御机制,屏蔽爱的感觉,以此来屏蔽对怕的焦虑。
怕:不让自己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
有的男生每天和不同的女生暧昧不清,撩女生代表了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不进入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又代表他对亲密关系的怕。这种暧昧,是他在爱和怕之间找到的微妙平衡。
有时候,这种平衡还体现在对性的开放和随意上。微妙处在一个奇怪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性是容易的,爱反而是很难的。人们对性变得开放了,对爱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不敢投入。
还有一个词叫:“假性亲密关系”。说的就是两个人做了很多恋人该做的事,一样不少。表面上看是彼此亲近的,单身在情感上,两个人都知道,彼此并不亲近。 “假性亲密关系”很有意思,代表了人们对爱的渴望,而“假性”这个词有形容代表人们对新密关系的恐惧。
这些奇怪的平衡,没有办法让人们真的进入亲密关系,却把爱变成了对爱的模仿。
怕:表面上进入亲密关系,却调动内心的防御机制,屏蔽自己的感觉。
人的心灵很神奇,当人没有办法适应外界的关系时,他回通过扭曲自己的感受,来达到内心的平衡。
其中一种扭曲,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情感隔离开来,让自己变得麻木,因而不会感觉到痛苦。
如果真的通过这种方式来屏蔽痛苦,也挺好的。可是人没有办法选择性的屏蔽特定的情绪。情绪的屏蔽像是一个玻璃罩子,当它罩下的时候,会把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离开来。让人感觉不到痛苦,也感觉不到快乐。当人感觉不到失去的焦虑,也感觉不到爱了。
有个小伙子相貌挺不错的,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他既不拒绝,也不反对,他对恋爱抱有一种特别的无所谓的态度,他从骨子里居然是一件麻烦的事。可是他觉得不恋爱也是很麻烦的。在大学谈了几段恋爱,没多久就分了,如果有人问起,他会说“就这样吧。没太大印象”。后来相亲认识了一个女孩子,说不上多喜欢,只是觉得条件合适,女孩子也不错,两个人就在一起了。处了一段时间,女孩子说,你考虑跟我结婚了吗?他想了想,是啊也许该结婚了。于是在一天下班的路i上,他顺道去了珠宝店买了个戒指。女孩子很感动,可是他自己没太多感觉。接下来的某一个,他从公司请假,跟这个女孩子一起去领了证。
他爱这个女孩子吗?他很少问自己这个的问题,因为如果不是这个女孩子,他也会和别的女孩子结婚,好像不是这个女孩,是对爱本身,他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
后来他和这个女孩子离婚了。他男多了一段时间,可是好像很快又恢复正常。他从来不跟人提自己离婚的事,自己父母也很少提。
偶尔有一次看电影《摔跤吧,版本》看到某一个片段时候,他哭得泣不成声。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在进入一段关系的时候,他对关系表现出了刻意的冷谈和不在乎。在一段关系里,他也很难有感情的投入,总是给自己留很多空间和余地。哪怕是分手了,他也会表现出冷漠。
只是他并非好不情感,偶尔时空表现。他只是把这些情感牙医下来了而已。而这种压抑背后,有他的对爱的深深的悲伤和恐惧
因为渴望爱,我们想亲近他人。因为怕,我们又想方设法让那个人不那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