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我们听到一些争吵:
“你是个什么东西?”
“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挣两臭钱吗?”
“你不就是长得好看吗?还有什么本事?”
为什么吵架这些话这么伤人?在我看来,他们是通过把对方物化,来告诉对方,你不重要。
这就是我们这篇文章中阐述的,亲密关系中的另一种失衡:物化。也就是把人当做物品一样看待,也是一种“怕”主导的关系形式。
人们通过情感的疏远,来让自己获得安全感。当人们在关系中感觉不安全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来物化对方,告诉自己对方不重要。
对于可能得不到的东西,就疏远,就漠不关心,而对于能够得到的东西,就占有。
如果一个人太担心会在亲密关系中被抛弃,他也会压制自己的依恋的渴望。对爱和依恋的渴望,当然还有性的需要会一直在,所以人就会有另一种折中的方案:还是跟人交往,把人当做物。
这样,就可以像占有物品一样占有对方,不用担心对方爱不爱自己、会不会离开自己。这就是亲密关系中的“物化”
如果你有的对象,你觉得你的对象是因为对你“有用”吗?
如果是因为有用。你是因为这种“用处”才在一起的吗 ?
在亲密关系中,这样的问题通常并不让人舒服。因为从本性上,人们都会变成爱的“原教旨主义者”,也就是渴望得到纯粹的爱。希望别人爱你,不是因为你有用,而是因为你本人。
相反,物化的爱是另一种爱:别人爱你,是因为你有用。也就是说,别人爱的是你的功能,而不是你本人。
当然了,在一个紧密的家庭里面。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功能,无论是挣钱、做家务、带孩子。可是谁都很介意顺序,谁都希望彼此在一起的是因为爱,而不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功能。
在亲密关系中的爱,本质上是为了让系统变得更稳定而设计的。所以如果彼此爱的是对方本人,而不是外在的东西,那这种关系常常就更稳定。而物化,就是一种相反的模式。
这种依恋模式常常是因为对爱的不安全感产生的。通过“物化”的方式,人既有了一段关系,又没了被抛弃的恐惧,通过把对方当作“物”而占有她。
但是,这只是个人单方面的如意算盘。因为,物化的关系并不能真的满足人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它把人封闭在自我之内,妄图让爱从两个人的关系,变成一个人的事。
当然,这样的对个人来说就更控一些。而对关系而言,少了另一方的互动,两个人就很难真的走近。
物化的三种表现形式
在亲密关系中,物化的常常的实际表现:
第一种:经济。
现在很多人反感相亲。因为在相亲的时候都会被打听,工作、收入、有没有买房、就感觉被放到交易市场一样。
这就是人对物化的抗拒。
第二种:颜值和性。
曾几何时,有人热衷于给女性网友打分。一些女性被简化成了7分、8分女。这个打分活动受到了很多男性的追捧。为什么这个打分活动会受到很多男性的追捧呢,原因之一就是:当爱变得复杂而不可控的时候,人们宁可有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它。
于是颜值变成了可以打分的标准。不仅是颜值,自身所有的东西,包括毕业学校,工作,收入,年龄都可以变成一个分数。评这些资金的分数,和别人的分数。来确定自己和对方交往是赚了还是亏了。
这样一来亲密关系就变成了彼此定价的交易关系。这个交易关系听起来有道理,但却忽略了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忽略了亲密关系总真正的人。它只是人为了亲密关系可控,而作出的徒劳努力而已。
和容貌相关,性是物化的另一种表现。
性关系非常特殊,它原本是两个人全情投入的关系。在性关系里,两个人合为一体,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催产素,来彼此产生深深的依恋。
在理想的状况下,性是爱的产物,是爱的身体表达,也是爱的深化。可是有时候,性也会被从爱里独立出来。这时候,人,尤其是女性,就变成性物化的工具。
与性相关的,是生殖的功能。
老一辈经常会说“多生几个孩子”但这些话会让年轻一代女性反感。
一些新妈妈刚生完孩子,会产生对自己的身份怀疑。如果这时候爸爸再置身事外,他们都会抱怨:“难道我就是一个生孩子的工具吗?”这种抱怨的背后其实是在问:你到底爱不爱我?越是感觉到爱和关心不够,这种被物化的焦虑越严重。
第三种常见的物化表现:陪伴。
把陪伴当做物化是一种形式很奇怪。因为很多时候,人们都觉得陪伴属于感性的。毕竟恋爱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希望有个人陪。可陪伴有时候也是一种物化。
物化的本质是,关注这个人的功能,而不是关注这个人的存在。
假设:有这样一个人,她谈过很多次恋爱,每次失恋的时候,她都很快再找一段关系。这段关系并不是因为她有多爱对方,而是她很难忍受一个人,尤其是失恋这样一段特殊时期。
虽然也需要的是一种陪伴,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可那也是一种物化。
如果你只是需要某人的陪伴,而和他在一起,你就不是真的爱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