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好的句子,突然有感而发,或者有想展开写一下的主题,会记录在备忘录里。今天翻看的时候,看到两句话,好像出自去年南方人物周刊开年刊的卷首语。
“春的气息已经破土,玉兰在枝头含苞,枯草在墙角转绿,而春联在家门口等你。
祝福你做自己人生的改变者,祝福你拥有新的春天。”
今天已经2月26号了,开启日更的第十四天。这应该是自己今年最大的改变了。日更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一个标题的确定到八九百字的成文,最快基本可以在40分钟内搞定。
这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每周两节作文课,总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光,在桌面上平铺上方格纸,心里默默揣摩老师给的主题,不需要打草稿,只要标题定了便一气呵成。对,我是标题型选手,如果标题定的不顺利,文章多半也会写的磕绊不成章法。
略微遗憾的是,这种更新的节奏,其实对输入和输出有很高的要求。输入的不够,输出不够有深度,也不好展开观点,很容易落入个人情绪化写作的窠臼。当然目前这个阶段,我觉得对一直有写东西习惯或者工作跟文字有关的作者来讲,是不必太在意的。因为现在做的练习是在寻找文字的语感和写东西的流畅度。
毕竟工作之后,分身乏术精力有限,如果写文章的热情再都贡献给了工作,比如我之前工作职位跟新媒体有关,从栏目到选题到成稿还有专访,感觉已经被掏空,其实已经很难在业余找到码字的激情。当然现在后悔当时懒惰没有利用职务之便早入场做自媒体是后话了,真的时光倒流,可能还是会因为累成狗选择放弃。这,大概就是我等普通人和高度自律的人之间的巨大差异了。对成功并没有强烈的饥饿感和执行力。
但是,即便在这个刻意练习更新的过程中,我也并没有刻意迎合当下自媒体习惯的标题和文章样式来练习。
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大概就是2015年自媒体鸡汤盛行之时,你会发现所有媒体渠道的文章也包括简书这个平台,开始语不惊人死不休了。从业者们总结出各种哗众取宠的标题模板,还有垃圾写作模版,为了追求10W+不择手段,确实是因为信息时代,流量稀缺眼球珍贵。
随着自媒体的盛行,还衍生出大量教人写作的,教出来的简直是一个套路。第一节抛出一个观点,第二节举一个朋友或亲人的正面例子,第三节举一个朋友或亲人的反例,第四节把自己的经历美化一下,最后再强调一下观点。这是流水线作业啊!
人人都想有睡后收入,识个字的就觉得自己可以写作。从传统的编辑筛选模式到根据算法推荐,平台也在利用这份焦虑催生的八卦鸡汤励志情感打造廉价流量。而这也助长了劣质作者的自信,越发觉得自己会写作,心安理得自称作家。
追溯到上一个以文会友似乎人人都开博客写文章的时代,还是无比怀念当时或严谨严肃或有趣诙谐的多样的文字之美。平台也是百花齐放,博客中国博客大巴新浪网易博客百度空间天涯博客豆瓣日记等等。而博客时代的创作者们更多是出于自由和兴趣来创作内容,不掺杂过多功利,有一定思想价值。
有很多最后成书的作者都是先在网络端积攒了大量的人气。特别有名的那些不提,就说说很喜欢的饭饭和她的《路上有惊慌》吧。
豆瓣有网友评论:一本神奇的书,明明是论坛灌水般的散扯,却又孤独的自得其乐,精致的淘气,会被狠狠地萌到。饭饭的博客在天涯博客是大神级别的红。这个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叫黄国弋的女孩,有一把游弋性灵的文字。十年后,这个人消失匿迹了,她远遁于微博时代,过着不为人知的编辑生活。
这本被称为最佳厕所读物的小册子里,文章包括《在库斯马库斯拉大街》《我的巨型石头耳坠》《一个小孩忧伤的时候》《影视剧OK带》《论居家生活不应摔盘子》《基于透视原理实现的空调功能》《家庭购物划算程度排行榜》《情趣之家购物法则》《在附近酣睡的男人》《催人泪下的国家机器》等。
标题就已经透出了特别的幽默感,文章内文更是金句频出折射着生活的智慧。而这些小书能受到广泛的追捧,无不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字审美的多样性和包容度,更在乎有趣和共鸣,而不是有利。
前不久,北大毕业生写自己外卖经历的《三十而砺》,首发未引发广泛关注,有平台转载改名特意标注是北大硕士送外卖立刻引起朋友圈刷屏。
碎片信息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获取关注的成本节节攀升。从各家博客的逐步关停,也侧面说明逐利时代的到来,这符合商业规律。所以速食文化和眼球经济似乎也是迫不得已无可厚非,毕竟各种平台媒体个人都要存活。
不过还是有很多职业操守的媒体人和文字工作者,在坚守博客时代的文字之美,并且发挥价值。怎么去甄别信息,快速搜索到自己所需所爱在当下变得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