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大考试院院长面试牛孩:他们就像一个模具打造的完美“家具”

北大考试院院长面试牛孩:他们就像一个模具打造的完美“家具”

作者: 自律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15:14 被阅读1733次

    【香知蜜读1124】  2019/01/12  星期六  荐书蜜友:香帅彭彭

    文:秦春华

    “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没有人告诉这些孩子,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后怎么办?难道自此之后人生皆成坦途,再不会遇到诸般烦恼困厄艰难?”

    “只是忙于给孩子找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老师,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提高学生多少分数,这些都是偷懒的做法,也在事实上放弃了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责任。”

    “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

    今年(编者注:2016年)上半年,我去上海面试学生。学生们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一个个光鲜亮丽,就像他(她)们提供的申请材料一样。无一例外,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成 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热心公益事业——至少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 一次脚;等等。在慨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同时,我也隐隐有一丝遗憾:他(她)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她)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

    包括他(她)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说话时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仿佛在深情地朗诵一首诗。一个学生上来 就说“子曰……”我打断他,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告诉我之后,接着说“子曰”,我再次打断他,告诉他我不关心子怎么曰,我关心的是你想说什么。他却涨红了 脸,一句话也说不上来。还有一个学生自信满满地坐在我面前,等着我问各种可能的问题,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我说,我没有什么问题问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她完全没有料到我会提出这种问题,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几乎要哭了出来。

    显然,所有的学生在来之前都经过了某种程度的面试培训,至少看过一点儿如何应对面试的“宝典”,但可能没有人告诉他(她)们,我并不感兴趣他(她)们表现出来的是谁,我感兴趣的是真实的他(她)们是谁。

    最令我吃惊的是,当我问他(她)们,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学生们告诉我,他(她)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真的是从来没有想过吗?其实不是。这个问题他(她)们曾经想过的,只不过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连他(她)们自己都忘记了而已。

    小时候,每当大人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回答:科学家、宇航员、飞行员、警察叔叔(阿姨)……然而,当孩子们上学之 后,这些问题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了,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上课听讲,回家做作业,上辅导班,这些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至于孩子的兴趣是什么,长大后要成为 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人关心,即使孩子自己也不关心。几乎所有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只关心一件事:考了多少分,能上什么学校。

    一个被公认为好学生的成长轨迹,或者家长想象中的完美教育路线图看起来是这样的:上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在上小学之前已经认识很多汉字,会做复杂 的数学题,能够大段背诵很多经典名篇,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之后上当地最好的小学和中学;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北大、清华;本科毕业后去世界最好的大学 ——哈佛,等等。当然,也有不少人从初中开始就瞄准了伊顿、埃克塞特等名校。且不说这些目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的,即使全部都实现了,那之后呢?人生的目标又在哪里?

    我很想问一句:考上北大以后怎样?

    这不是我的想像。这些年来,我在世界各地见过很多优秀的孩子,他(她)们个个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一路过关斩将,从未失手,总是处于同龄人最顶 尖的群体之中,挑选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班级,是其他人艳羡的“人家的孩子”。然而,几乎很少有人能体察他(她)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

    有不少北大或哈佛的学生告诉我,上北大或哈佛是他(她)们从小树立的目标,但有一天当他(她)们真的置身于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校园时,却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仿佛一个登山运动员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困惑:下一座山在哪里?

    人生需要目标,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树立自己的目标。我们对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过单一,而且缺乏想像力。我们总是要求孩 子要成功,要比别人强,要考上最好的学校,但很少告诉他(她)们成功意味着什么,生活的幸福源自何处,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 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没有人告诉这些孩子,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后怎么办?难道自此之后人生皆成坦途,再不会遇到诸般烦恼困厄 艰难?1923年,鲁迅先生曾经发人深省地问道:“娜拉走后怎样?”我也很想问一句:“考上北大以后怎样?”

    上学是为了接受好的教育,但正如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一样,上学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接受到好的教育。我们之所以送孩子上学,并不是因为孩子必 须要上学,而是因为他(她)们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学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 是:认识到你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肩负了一个独特的使命,这是独立的个人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区别在于,有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使命,最终成就一番宏图伟业;有的人没有发现自己的使命,最终碌碌无为,苟且一生。就像婚姻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冥冥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唯一”。有的人找到 了和自己相匹配的“唯一”,婚姻就幸福;有的人没有找到,婚姻就不幸福,至少不快乐。

    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实真正能做的,不过只有一件而已。这件事就是一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发现使命不能依靠“天启”—— 虽然很多人的确是在梦中或灵光一闪之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教育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手段。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她) 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

    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和上哪所学校,考多少分相比,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更为重要和根本的 目标。回避或忽略这个问题,只是忙于给孩子找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老师,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提高学生多少分数,这些都是偷懒的做法,也在事实上放弃了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责任。

    实际上,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对于人的成 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场由他人设计好程序的游戏,只要投入时间和金钱, 配置更强大的“装备”就可以通关。一旦通关完成,游戏结束,人生就会立即面临无路可走的境地。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

    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先列一个负面清单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换句话说,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生命中的特殊潜质呢?每个人的方法可能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要像那个只为苹果而生的乔布斯一样,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意识到你的一生将为何而来。

    一般来说,大凡优秀的人,做任何事的结果都不会太差,真正困难的是要辨别这件事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事情。判断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的方法很简单, 就是看你是否为之痴迷,是否能够心甘情愿不计功利地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并始终坚持。真的痴迷是一种相思之态,白天想,夜里想,连做梦也在想,想到他(她) 就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见到任何东西都会想起他(她),和别人说话的内容也全都是他(她),为之兴奋,为之发狂,甚至为之疯魔。那是一种沉浸在幸福中的状 态。“不疯魔不成活”,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就算不上痴迷,也就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建议,每一个学生,无论课业有多么繁重,每天一定要抽出一点儿时间来独处,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点儿温柔的空间,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听听内心 深处的渴望。有时候,也可以拿出一张白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无论这些想法看上去多么幼稚,多么可笑,甚至骇人听闻都没关系,反正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与 他人无关。

    有人说,我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感觉,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那该怎么办?一个好办法是试错。不停地尝试所有的事情, 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去掉那些不喜欢的事情。给自己列一个负面清单。不要害怕失败。对于学生来说,失败的成本很小,只要没有被开除或退学,大不了还可以重新 回到课堂,一切从头再来。

    对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那需要花费时间和心力。找不到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来,但必须要坚持不懈 地不停地寻找。找了不一定能找到,但不找就一定找不到。同时,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既然你为这件事而来,那就谁也偷不走它,早一点晚一点找到都没关系,重 要的是你要发自内心的喜欢。还记得美国那位77岁时才拿起画笔的摩西奶奶吗?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那么在任何时候开始都来得及,哪 怕你已经80岁了。

    人生不仅是一段生命,还应当是一段有质量的生命。判断一段生命是不是有质量,就看每一天是不是你真正想过的日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找到了你真正喜欢的事情,即使只有一天,那也是幸福的和有质量的生命。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信仰

    最近,因为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教育舆情热点问题,我一直处在不高兴的状态里,心里头堵得慌,大家或许都能猜到具体是因为什么。在这个国家,在一个号称是教育机构的地方,在孩子的身上发现了伤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耻辱。我想起来前几天,我在外地出差的时候,见到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我们聊起来另外一件类似的事情,她问我:“秦老师,以后我们还怎么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别人啊?”我沉默良久,答不上来。

    我问了她一句话,毕业十年,你觉得北大带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她迟疑了一会儿说:“让我不去做坏事,尽可能地去做好事。”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她和我聊现在的工作、生活和家庭,说有一次外出采访时,车队几个司机师傅在背后聊天,说这个小姑娘是读了几天书的人。当这句话传到她耳朵里的时候,她特别欣慰。

    我听了也很欣慰。这说明不枉我教她一场。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热爱自己的工作,不做坏事,这就够了。至少她没有危害社会,没有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为社会做了一点贡献。

    我看到了你们的表情。难道堂堂的北大教育就教给学生这么点东西?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你以为这很容易做到吗?那我问你:

    当诱惑来临的时候,你能够断然拒绝吗?

    当压力让你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你能够傲然屹立,宁折不弯吗?

    当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时候,你能够坚持到底,绝不放弃吗?

    当黑云笼罩,前途坎坷的时候,你能够满怀希望,无畏前行吗?

    在很多时候,你也许是容易做到的;但在同样多甚至更多的时候,你也许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甚至根本就做不到。

    要真的做到这些,你需要信仰的力量。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信仰,都具有如下特征:给你希望;使你向善;让你获得心灵的平静;让你获得重生。

    希望。即使你身处绝境,也会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在无边的黑暗中,窥见一丝微末的光,那是指引你前行的力量。人犹如花朵,希望就仿佛阳光雨露。没有希望,人的生命很快就会枯萎;有了希望,即使风刀霜剑,也会傲立雪中,迎来怒放的一刻。

    向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一个问题。但人从动物进化而来,自身仍然还是动物,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在人的身上,不时闪现着人性的光辉,但也不乏兽性,甚至是兽性大发的时刻。人处于半人半兽之间,人性大于兽性之时便是好人,兽性大于人性之时便是恶人。信仰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兽性,去发展、发扬内心中的人性。

    平静。“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所有的烦恼,皆源于欲望太多。欲望太多则源于比较。人过中年,你有没有发现,你读的书和上大学的时候是不一样的。上大学那会儿,你会读很多专业书,背很多单词书,拼命掌握几项用得着的技能,力求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可是现在,你拿起那些书就头疼。你想去读佛经,读王阳明,想去听蒋勋的书,你想从中寻求智慧,获得平静。

    重生。人都应当拥有两次生命。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无法选择;但人完全可以拥有第二次生命。这一次的生命完全可以由自己做主,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洗涤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在尘世间变得更加干净一些。

    你看,这些特征是不是都是教育的本质?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自己的老祖宗学习。古代中国的教育曾经完美地把教育和信仰合二为一。

    《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教你向善。《大学》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说的是如何让你获得平静——想要获得平静就要“知止”。朱熹把这个问题说得就更透彻了。“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天理是什么?就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你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接受好的教育,不是为了上更好的学校,获得更高的收入,实现更大的成功。那些东西,无法给你希望,不能教你向善,不能让你获得平静,更不能使你重生。

    不,那些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成功者来说,它使你陶醉于不断的成功,沉迷于自我满足,被心中的虚假所欺骗,以为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自己聪明的大脑和刻苦勤奋:我为什么比别人好?我为什么成功?因为我比别人付出得多。可是对于不那么成功甚至是不成功的人来说,它会使你失望乃至绝望,充满烦恼不平乃至恨意,它甚至会借助你的不平而诱惑你走上歧途。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信仰。就像柏拉图那个著名的“洞穴之喻”所阐明的一样,它让你挣脱心灵的枷锁,实现灵魂上的自由和解放,获得重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大考试院院长面试牛孩:他们就像一个模具打造的完美“家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da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