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梦蝶 孔如也
来源 | 偏见实验室(ID:ThePrejudice)
郭台铭做了个梦。
4月17日,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公开宣布,他将参选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原因是,妈祖给他托梦,叫他为了台湾百姓站出来。
“我听妈祖的。”
台商们的妈祖梦
事情要从“妈祖托梦”说起。
在一个名为“天下妈祖网”的网站上,记载了一个名为《放胆合作》的小故事:
台湾省有一位张先生,有一天接到日本人合作生意的电话,他思虑再三之后驱车去了北港,往朝天宫拜妈祖,后来在梦中,得到了妈祖的指示,示意他生意会顺利。醒来之后,张先生就去找一位姓王的先生借钱并和日本人签了合同,没多久,这家伙就大赚了一笔。
看来妈祖的梦,并没有只托付给郭台铭。
2016年两会期间,国家总理的发言表示:“福建经济中民营经济占三分之二,福建人更是足迹遍天下,许多当地民众信奉的妈祖文化就包含着海洋精神。”
此言不虚。
莆田市委书记周联清在一次妈祖文化座谈会上表示:妈祖信仰遍布33个国家和地区,信众达3亿多,妈祖文化实际上就是海洋经济带。
那么,妈祖到底是什么呢?
在林林总总关于妈祖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妈祖与海上冒险息息相关的联系。
随着妈祖文化的一路远播,其信仰的特点,也渐渐不再局限于海上保护神这一角色,人们开始赋予妈祖更多的神性,比如:送子、送财、送粮食、保佑经商等等。神性的多样化使得妈祖文化开始适应社会各个阶层,船员求平安,从政者求仕途,商人求富贵。
其中,海员与商人是信仰妈祖的主体,而这两类人在当时,往往是一群人。
明代谢杰云曾言:“闽中有可耕之人,无可耕之地。”因此,闽人只能以海为田,靠海吃饭。这种情况下,浮海者往往以营商为生。
对于这群人,妈祖的确曾经“显灵“过。
在朝鲜的《承政院日记》和《日省录》中,曾记录了一件事:
1880年10月,一艘红头船离开营口之后,在渤海上遇难。船员放弃商船,登上救生船,漂流到朝鲜庇仁县。获救之后,朝鲜人从他们的随身行李中,发现除了衣服和食物外,还有一尊妈祖神像。
妈祖文化凝结下的商帮
进入现代,妈祖信仰随着营商群体的增多,更为兴盛。
在中国大陆,妈祖庙分布在22省450个县,单是莆田就有300多处;在台湾省,妈祖庙更是达到了1500多座,妈祖信众达1600万人,占台湾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每年都不乏有大量的台商渡海寻亲。
这种精神的源头,即被认为,源自妈祖文化中的航海精神。
妈祖是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神。闽商从小受妈祖信仰的熏陶,长期的泛海生涯中,他们早已将命运与妈祖的庇护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妈祖信仰给予他们到精神的安慰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与儒家文化的结合,同样是妈祖信仰的特色之一。
2013年,台商王经绽和黄天然、陈志彦,携带66万元赴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拜谒妈祖。祖祠董事会现场给他们赠阅捐赠一文。王经绽认为,妈祖承载了他们对“孝道”的体认。
闽商的另一性格写照是,乐善好施。
据公开资料,信仰妈祖的商人,经商有成后,往往归乡捐建路、桥、亭、阁以及学校。许多人认为,这是妈祖信仰交给他们的事情,“立德、行善、大爱”。
近年来,从福建走出来的企业家,频频在公益慈善领域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引领着中国企业家精神。2017胡润慈善榜上,就有18位闽商上榜,上榜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妈祖现代化:年轻人的偶像?
一种信仰和文化的延续,需要不断更新迭代,妈祖亦不例外。
到庙里拜拜,是很多妈祖信仰者的日常。据统计,全国妈祖宫庙的数量近5000家,这样的高密度足以撑起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系。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宫庙产业也开始面临老化的危机。
如何将传统信仰与消费社会结合,如何扩张妈祖信仰对年轻人的影响力?成为了当下妈祖文化,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在台湾,妈祖的现代化转型,率先开始。
台媒在一篇报道中提及:目前台湾已有六间银行发行“妈祖认同卡”。妈祖也成为了台湾所有神明中,拥有最多张信用卡的神祇。
另一篇报道中:台湾妈祖总坛的操盘者,打破传统,举办活动,将妈祖请出宫庙,走下神坛,进入人群。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力量,才是让郭台铭们甘心听话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