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生只做有乐趣的事情

一生只做有乐趣的事情

作者: 秀平心理芳疗 | 来源:发表于2020-08-07 15:58 被阅读0次

    马歇尔·卢森堡

    我们只做有乐趣的事情是可能的。

    我相信,

    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

    我们也就越爱自己。

    在赫布·加德纳编写的《一千个小丑》一剧中,主人公拒绝将他12岁的外甥交给儿童福利院。他郑重地说道:

    我希望他准确无误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

    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

    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机会,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

    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然而,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作一把椅子。如果我们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工具——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自我憎恨还令人奇怪吗?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自我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而无助于学习。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

    在一个研讨班中,我请参加者回忆近期做后就感到后悔的一件事。接着,我提醒他们特别注意,他们认为自己做错事后,会和自己说什么。比较典型的话有:“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有毛病?”“你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真自私!”

    他们的自责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错的或不好的,他们就当为此感到痛苦。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人陷于自我憎恨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失误提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即使我们有时通过严厉的自责“得到了教训”,我也会担心这种变化和学习的驱动力。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如果自我评价使我们羞愧并改变行为,我们也就允许自我憎恨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的行为不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

    “应该”、“必须”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词就是“应该”——“我应该早点知道”、“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除了“应该”这个词,我们还用别的方式教训自己,例如:“我真受不了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我必须改改了。”想一想那些强迫自己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说:“我真的应该戒烟了。”另一些人说:“我必须加强锻炼。”

    他们不断地说他们“必须”做什么,与此同时,又不停地找借口不那么做,因为没有人想成为奴隶。

    我们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服从“应该”或“不得不”的指挥,不论它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我们自身。一旦顺从了这些命令,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

    我们为什么会自责?

    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将使自己“更像椅子而不像人”。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就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

    行为与需要之间的不符,是导致自责的原因。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不是聚焦于“我做错了哪些行为”)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例如,如果发现我们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们马上就可以问:“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很可能是多个层面的需要,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不再感到羞愧、内疚和沮丧,而开始体会到别的情感。不论它们是忧愁、失望、恐惧、悲伤、挫折感或别的——其目的都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只需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

    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自我宽恕

    接着,我们试图理解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我们问自己:“我做那件事情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我相信,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不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

    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愿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动后悔的“我”,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自我宽恕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地满足它们。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爱。此外,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行为的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当我建议“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时,有些人觉得我很极端,甚至精神不正常。

    然而,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的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

    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许多年前,有个练习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欣喜,使我从此很少感到沮丧、内疚和惭愧。我将在下文中介绍这个练习,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找到快乐的生活方式。

    练习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写临床报告

    开车送小孩上学

    当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活得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地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

    第二步: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我选择写临床报告

    我选择开车送小孩上学

    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步: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

    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要从中获得收入

    我选择开车送小孩上学,是因为我想要让孩子得到我所看中的教育

    起初,我怎么也想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并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费尽苦心准备这份报告?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有写过一份临床报告。想到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事实上,我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再写一份临床报告。

    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当我琢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在这以前,我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你在思考“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这个问题时,也许会像我考虑开车送小孩子上学那样,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

    我确信,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然而,你也许会发现,清单上的一些行为是出于下列的一种或多种动机:

    1)为了钱

    钱是社会回报一个人的主要形式。如果我们的行为是为了得到报酬,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失去生活的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动只实践于对生命的爱,快乐将会伴随我们。在非暴力沟通中,钱并不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它只是被用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无数种策略中的一种。

    2)为了得到赞同

    像钱一样,来自他人的赞同也是一种回报。受社会化的影响,我们渴望得到奖励。上学时,学校使用外在的手段来激励我们学习。在家里,做一个好男孩或好女孩,我们就会得到礼物;反之,如果大人认为我们调皮捣蛋,我们就会受罚。于是,等我们长大成人,我们误以为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回报。我们迫切地希望得到人们的微笑,听到一点鼓励,盼着人们夸我们是“好人”“好家长”“好市民”“好员工”以及“好朋友”等等。为了讨人喜欢,我们努力迎合他人;为了避免招人嫌恶,我们不做那些不受人欢迎的事情。

    于是,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我们费尽心思、委曲求全。这是很可悲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的行为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他们的感激也是在给我们确认:我们的行为益于他们的生活。一旦如愿活出对生命的爱,我们所体会到的欢乐是他人的赞同永远无法给予的。

    3)为了逃避惩罚

    有些人缴纳个人所得税主要是为了免受惩罚。这使他们对每年度例行的纳税产生了抵触情绪。然而,想起小时候我父亲对纳税的态度,感到真是今非昔比。他们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热衷于支持一个他们认为比沙皇更能保护人民的政府。想到许多人的福利有赖于他们的纳税,每次将支票寄给美国政府时,他们都无比地喜悦。

    4)不感到羞愧

    我们知道,如果不做某些事情,我们就会责备自己。我们认为不做那些事情是不对的、愚蠢的。可是,如果为了体面而循规蹈矩,我们最终难免感到厌烦。

    5)为了避免内疚

    在另外一些情形,我们也许会想:“如果我不做那件事,他人会感到失望。”此时,我们担心无法满足他人的期许。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目的会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为了避免内疚,我们将活得可怜兮兮;如果为了活出对他人的爱,我们的生活将充满乐趣。

    6)为了履行职责

    使用“应该”“不得不”“必须”“不能”“被迫”这样的词语,意味着我们受到内疚、职责或义务的逼迫,感到自己无可奈何。我确信,一旦生命的需要被忽视,我们的行动就会对社会极具危险,而对个人来说则极为不幸。

    当我们认为自己无可奈何时,我们不再是生活的主人,而是沦为了机器。

    在仔细思考清单所列的种项事情后,你也许会像我选择放弃写临床报告那样,决定不做某些事情。

    即使这听起来似乎很激进,但我们只做有乐趣的事情是可能的。我相信,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只做有乐趣的事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gf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