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问我,成长是什么,我想说,成长不是一个特定的瞬间,而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瞬间连接起来的片段。

——题记
童年的大树青、菊花、秋海棠、美人蕉直到现在,都会穿越无数蒹葭,在岁月的洪流中,到达今时的彼岸,它会在时间的荒野中一片一片地散发出醉人的清香。失意疲惫时、灰心懊恼时、沮丧时,故乡悠悠飘入你的半梦星河,于是,灵魂,似乎就在此刻得到慰藉。
我的童年,在北方一个城郊村长大,因为离城较近,村里也不算闭塞,村里的人们也都算热情好客。每到过年时,春节前一天若是个好天气,家家户户的男人女人们总会端着自己的锅,锅里盛放着拌好的浆糊,两个人搭着伴,搬好自家的铁梯木梯大板凳小板凳,开始在门口贴对联了,要是这天儿碰好出奇的明媚,你会碰见一个巷子的大人们都在门前“表演者、挥舞着手中的刷子”,小孩子们则在下面搭把手,“二红,帮我扶好梯子“”哎呀,帮爸爸回家递一把小铲子“此起彼伏的使唤声不绝于耳。有的小孩子顽皮,组成一帮帮”小队队“,走街串巷看哪家没人照看,就偷偷摸摸地把人家的对联撕了下来,以至于后来,有的人家专门派自家的小孩子在门口守着,以防”被盗“。那个时候,贴对联就好像是春节的“门面,也是大年正式到了的第一个标志。
塞北大年的年味儿十分重,哦,不对,是传统节日的味道都重,印象最深的要数端午节了,端午正值农历五月,每年的那个时候,正是夏至未至,而春寒料峭刚过的时刻,所以,端午总是很不讨人嫌的,着几件轻便的春衣,端午如约而至。家乡的端午节没有小学课本里的“赛龙舟”,最有端午味儿的要数“包粽子”了。村里的人们只要是正常的四口之家差不多都会包上百二十个,约摸煮到前半夜后,锅里的粽子熟了,大人们就都开始尝尝鲜,一年多没吃粽子的人们总是格外想念这幽幽清凉可口的粽子香。小孩子们大多熬不到半夜,不过,第二天早上上学时,早餐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两个粽子。多余出来的呢,大多放在冰箱,再有就是送邻居,你来我往尝个鲜,女人多的地方舌口多,聚在一起,评论评论东家还是西家的粽子好吃,哪家的粽子大,哪家的又小巧,哪家粽叶新鲜都得分析出个头头是道,这个时候的妻子们,活活像一个个美食评论家!当然啦,粽子送父母,送七大姑、八大姨也是端午节的一个必备流程。当地的孩子们还会在端午前夕成群结伴地去野地里摘艾草,摘的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迟,太早容易蔫,太迟又太新鲜。最好的艾草便是“半蔫半鲜”便于小孩子在那天早上洗脸,小孩子用艾草洗脸,寓意——有人爱!洗干净的孩子,大人通常会为她戴上早就搓好的端午绳儿,背上背着“福’那样子,好不神气!
有人说,一个人拥有在山村度过的童年,是幸会的际遇。无拘无束的生活在天地之中,如同蓬勃生长的野草,生命力格外旺盛。高山、田野、天地之间的。这份坦然自若,与人世的动荡变更毫无关联。一个人对土地和大自然怀有的感情,会使他与世间保持着微小而超脱的距离。会与别人不同。于我而言,亦如此。
说起童年,不得不提起的一个人那便是我的奶奶,自打二年级,爸妈要出外打拼,租了一个不大也不算小的养鸡场之后,就搬走了,为了上学,我和弟弟就留在了村子里,和奶奶一起生活,。这一算,前前后后将近六年。从二年级到初一,从村里的小学到外边的中学。
而奶奶也为我们做了大约六年多的饭,时至今日,客在异乡,夜半山壑,偶尔也怀念起从前,说不清的感觉。记得那个时候总是抱怨奶奶的饭难吃,有时候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吃饭。如今想来,种种味道皆是从前。下雨天的时候,别的同学都有伞,或者都有家长来接,我总会新生一点小抱怨“哼 怎么就没有人来接我呢”可每每奔赴雨中后,回到家中,桌上总有奶奶准备好的红薯红豆稀饭就馒头,我把这个称作奶奶的拿手好饭,我和弟弟两个人,这个时候就开始不时地在锅台边转悠,照料着饭什么时候好。奶奶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以后每逢下雨天,奶奶总会熬一锅这样的粥,喝完,全身就热乎乎的,钻进被窝躺在炕头上再睡个好觉,觉得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这碗红薯红豆粥,我把它称作下雨天的标配。现在的下雨天,也许再不会想起那碗粥了,可是,童年的味道依旧在我的身上打下了坚固的烙印,不可磨灭,时间的流水一再冲刷,不变的是对待老人亲厚的感情。
初二在校的一个小学期过后回家,进门突然发现奶奶不在了,我问妈妈,“奶奶哪去了?”妈妈回答说“”奶奶前些时有些犯病,住院了,出院后就去大姑家了。“”哦,我漫不经心地回答道,以为奶奶过几天就会回来的。可没想到,奶奶硬是待到了第二年春天时,天气回暖了才回来,以后的每一年奶奶都去大姑家,一来老人受不了冬天严寒,二来,大姑刚好退休了正好照顾奶奶。再后来的两三年,不管冬夏,奶奶都待在大姑家。对待任何事,我总是有些后知后觉,那个时候的奶奶病情已经慢慢加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的只是我的迟钝。
这样的状态大约持续了好几年,每一年,奶奶总要住一次院,后来,一年中住院的次数就不只一次了。直至高三那个冬天,临近新年,我们刚考完试正在收拾班里,老班突然把我叫过来,微笑着说,“你爸爸前天给我打了个电话,你们家里出了点事。”我转念一想,两个姐姐都没有喜事啊”该不会是班主任在逗我吧“到底什么事啊”老师微笑着:“是关于老人的“还是没反应过来,又一想”该不会是……“顿时就感觉天塌了半块,眼泪开始唰唰地往下流,搬书的路上感觉全身都在飘,不管周围有没有人,只是想流眼泪。过了一会儿,班主任把我叫进办公室,缓缓道:”我是怕影响你考试,所以没有及时告诉你。“”你是个好孩子,亲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不能避免的,当年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还在……“
道理都懂,可是该哭的时候还是要哭,递给我纸巾就好,不言不语就好。
回到家里,奶奶的棺材就放在老爹家厅堂中央,想再看一眼那张熟悉的脸却再也不可能。拼命地回忆着相处之间的最后一个瞬间,记得是上次回来时,去大姑家,奶奶一再坚持让我住一晚,我想起妈妈对我说的不要总麻烦大姑,就拒绝了。回忆继续撕扯着,眼泪又掉了一大半。发影的那一天,最后一眼亲眼目睹奶奶的收音机就在灵车上。大姑说“老人家生前爱听戏,到了那儿以后也继续听个够吧。那一个黑白色的收音机又成了我心头的一个疤,记得以前奶奶老喜欢用那个听戏。明明关于她的一切都还活着,你却再也无法与这个人交谈了甚至与她见一面也不可能了,那种感觉真的很痛很痛。痛到以后每次回忆起来,都提醒着你要珍惜眼前人。
成长由无数个这样的瞬间缀连,也许单拿出其中一个不能对你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它们都让你悄悄地成为了今天的你自己。余忆起往昔温淡岁月,时常感概,最好的爱,不是当初的豪言壮语“我长大了,给你买大房子。”也不是“以后赚大钱了,带你到处旅游”最好的爱是你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你爱的人,是你愿意用肩膀为她遮风挡雨的人”。所以,在能好好爱的时候,要好好把握。珍惜眼前人。
记得小时候,奶奶总喜欢半夜为我拾起踢开的被子,喜欢悄悄塞给我当时觉得是一笔不小数目的零花钱。只是,如今,那个,为你盖被子怕你着凉,给你塞零花钱的人已不在了,我知道,她悄悄地躲到了时光的缝隙里,藏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于是,我知道,我应该学会祝福和想念。
鄙人浅陋,才疏学浅,仅以此文献给我的奶奶,献给十六岁那随风飘远的爱恋,以及有缘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