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评三步走:导入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解释作者的见解。分享作者的方法。
《零秒思考》:快速决断力应该如何训练?《零秒思考》是日本咨询大师写的书,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乐于各种交流,却很难组织起有质量的讨论?
作者赤羽雄二认为,即便是在麦肯锡公司,新人也缺乏瞬间掌握信息、整理出问题点、考虑解决对策的能力;即便你进入了麦肯锡,你的为了解决问题而需要的快速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训练,因为麦肯锡往往认为这是你进来就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是赤羽雄二认为这种能力不是轻易就能具备的,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他打了一个比方,一个棒球运动员在对手挥棒的一瞬间就完成了信息判断,并做出了动作。如果他要用0.5秒思考应该如何做出身体反应,那他一定会出局。但是一名职业选手要建立这样的能力,需要非常长期和大量的练习。雄二先生认为,一位顾问或者一个企业的经营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瞬间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那应该如何做呢?这本书的前两章重点提供了一个训练方法,我把这个方法梳理成三步。
第一步:把你想的写下来。
这是我非常赞同的习惯,当你就某个问题纠结时,请先试着把关于这个问题的想法记录下来。赤羽先生还特别强调,不要在意自己的有些想法不太道德,也不要在意会冒犯别人(反正别人也看不见),更不要在意自己的表达是否流畅,关键是把自己的想法都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当一个人只是停留在想的状态,而没有尝试把他想到的感悟变成文字,他所谓的想就是一种非常浅的思考,甚至是非常没有质量的思考。而且这些想法中的大部分会因缺乏记录而被遗忘,更谈不上被整理。在移动智能手机时代,记录的便利性大大提高。我们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笔记软件、手绘软件,甚至是录音功能快速进行记录。养成有想法就分类记录的习惯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二步:尝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赤羽先生的观点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看问题、抓重点也是一把好手。我也很认同赤羽先生的观点:一个人只有能用准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深刻理解自己的想法,理解别人语言里面的真正意思,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我的体会是,如果你开始用文字交流,你会遇到以下两个困难。第一个困难是词穷,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网络聊天流行使用表情,看起来方便。其实表情的优点是含义丰富;其缺点是不够精确,在正式场合中无法使用。很多人习惯用表情聊天后,会发现自己逐步丧失用文字表达想法和情绪的能力,所以在我的团队内部是不提倡在工作中用表情聊天的。第二个困难是文长,就是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加很多定语和修饰成分,结果增加了阅读、理解的困难,这也不是好现象。但把文字写得简洁、干脆、明确,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一次次写出准确、简洁的文字的过程,其实都在逼你提炼自己看到的现象。这样的训练多了,自然就有赤羽先生说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看问题、抓重点也是好手的效果。
第三步:避免肤浅的交流。
赤羽先生还指出很多人对问题的交流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其看法是没有结构化陈述的,对问题停留在条件反射式的表面触碰上。关于结构化陈述问题,我有一个案例。网上有很多文章侵权的案例,我有一次在学员群里抛出这个问题,问他们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结果大家马上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说话了:“我觉得……”我马上喊停,我说:“这样的交流是很低质量的,没有效果,你们要学会提问。”于是我一口气抛出了以下6个问题。①这件事谁是谁非?②被侵权方写这篇文章动机是什么?③侵权方现在回应会带来什么问题?④侵权方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减少损失?你的理由是什么?⑤如果侵权方应对失误,最坏的情况是什么?⑥如果将来你做运营,你能保证不抄袭吗?这6个问题提出来后,我要求大家必须按这个提纲有理有据地回答。马上交流质量就提高了,而且好几个学员完全猜中了侵权方后续的应对对策。所以要想自己的思考不变得肤浅,一个好的方法是学会结构化提问。赤羽先生也是这样建议的,在这本书的后面重点介绍了他记笔记的方法,这些方法里面的一个重头戏就是记录了赤羽先生自己积累的大量提问。把这些问题库复制到不同的领域,就可以很快让自己进入深度思考模式。在我知道赤羽先生的方法之前,我已经把这个思路带入我的群管理中。我要求每次的交流都必须带着一组问题引导大家去思考,一旦有了主题,再加上结构化提问,很多人都能写出有质量的交流意见,这样整个交流的节奏就可以控制得非常好。
(文:秋叶特训营:阅读七堂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