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说出来让人有点难以相信,她,一位普普通通的工厂女工,竟然收藏着自己上班29年来的绝大多数工资单,她为什么这样做,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她坚持了这么多年?
她叫李云,是淮安华顶鞋业有限公司1994年10月份进厂的老员工。1995年7月1日,新婚不久的她正和爱人躺在床上看电视,边看边描绘着未来的生活,当她聊到日子怎样才能过得好时,她的爱人孙师傅忽发奇想,要记录家庭收支情况。
两颗年轻的心一拍即合,孙师傅立即下床找了一个封面是老式桑塔纳轿车的笔记本,开始了他们的记帐之旅。
当时,原本是农垦系统绣花厂正式工的孙师傅,正和千千万万的国营工厂工人一样,经历着下岗的阵痛,帐本上补记的数字显示,1995年5月份,他靠领失业救济金和打零工收入380元,而李云收入是585元,因此他更加看重和珍惜李云这份当时看来不菲的收入。
“虽然每月挣的钱也余不了多少,但这毕竟是我们苦过的钱,走过的路,等我们岁数大了拿出来看看,能看到我们奋斗过的足迹,所以当时我们俩特别热衷于做这事,发工资后一到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工资单交给他。”
李云珍藏着从1995年到2020年的工资单,如果有的月份里面没有的,一是刚开始时回家忘记掏了,洗衣服时被洗掉了,二是发工资的时候,她正好请假没上班。当然,这种情况极少,有时候她还会凭记忆手写补救。
李云刚进厂的时候,华顶公司的工资单还是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着现金,外面写着姓名和金额,正在车间里上班的员工一个接一个到二楼的办公室去拿,可惜那些信封她收了一段时间但没有保存下来。
李云收藏的第一张工资单应该是1995年7月份的,从工资单上可以看出,她这个月的收入是640元,远超当地同等工作的工资水平。
从95年下半年开始,华顶的工资结构发生了变化,工资单里有了“成绩”一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奖金,金额六十元左右,最高75元。
从1996年5月份开始,原来空白的“代扣”栏里出现了一个数字:16元。这是华顶公司响应政府的号召,开始为所有员工缴纳社保,这个栏里的数字1998年变成了20,2004年变成了53.04,2020年变成了269.44。
1997年4月份之前的工资单都是手写的,从笔迹上看,应该是当时任现金会计的杨爱玲大姐所写。从5月份开始,华顶的工资单开始变为电脑打印的,这说明华顶公司开始有了电脑,进入电脑办公时代。也就是从这个月开始,华顶公司开始发放10月钱的房补和60元的伙补。
仔细看这些工资单,我发现了一个问题:1997年之前的工资单,上面都是标注着孙爱华的名字,从1997年1月份的工资单上才开始出现李云的名字,一个人的工资单为啥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的名字,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我们老员工都知道,华顶建厂初期是很难进的,招十个人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李云是通过关系“从振华厂内招10个人”上来的,她的介绍人是一位叫孙爱国的大哥。
有一天,她正在楚州老家收稻捆把子,华顶公司催要推荐人员名单,可是孙爱国不知李云叫什么名字,当时通讯不发达,农村只有大队部有电话,孙爱国就叩托他找工作的李云亲戚的BP机,可是对方正骑着摩托车听不见。情急之下,孙爱国就想,我也比她大了几岁,她就叫孙爱华吧,哪个问就说是我小妹。
就这样李云的名字被改掉了,后来当她正式进华顶上班的时候,她和介绍人说起这个名字的事,介绍人说,不一样就不一样吧,这个厂还不能撑个两年、三年呢,改不改无所谓。直到后来华顶为员工缴纳社保,李云才将名字改了回来。
2000年3月份,李云的工资首次突破了千元,2008年9月份,突破了2000元,2010年4月份,突破了3000元,2013年4月份,突破了4000元。
2000年12月份,工资单上正式出现了“扣所得税”一栏,李云当月拿的工资是856.13,被扣的税收是7.25元,由此推断,当时政府起征点应该是800元,这说明这个工资在当时还是比较高的。
从2001年5月份开始,工资单上“扣其它”栏目出现了数字“5”。这标志着华顶公司开始成立爱心互助基金,每月由每个员工出资5元,公司出资5元,用于资助身患重大疾病的员工和员工家属,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支出善款90多万元,为上百个家庭雪中送炭。
2004年,华顶公司由新民东路搬到了青岛路,工资基本稳定在一千元左右,基本工资由245涨到了613,从8月份开始,工资单上出现了交通费一栏,数字是50,由于工资单明细众多,出现了超长工资单。
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多年来,华顶公司所有的工资单都是废物利用而来的,工资单的背面都是使用过的各种文件和报表,这个勤俭节约的可惯是建厂初期在日本客商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2020年初,华顶公司由于受疫情影响,员工由集中指纹打卡开始改为在手机钉钉上打卡,工资单也随即变成了无纸化的电子工资单。一张小小的工资单,不仅记录了一位普通女工的奋斗轨迹,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