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后感系列之 历史篇
燕园故里忆风云 博雅塔下思悟行
大师身旁聆听教 未名湖畔好读书
走进北京大学的的校园,立刻就会感到不一样,美丽静谧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气氛跟印象中北京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到处喧闹的景象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到这好像不是在北京,或许常年生活在拥堵的城市让人忘了老北京、皇城根原本的模样,到了这里才体会到这才是的京城该有的味道。
未名湖畔北京大学校园位列全国“十大美校”之首,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北京大学校园,叫做“燕园”(燕读一声,阴平),最常被大众所提及和赞美的就是校内的人工湖未名湖和博雅塔,这也是北大的标志性风景,再加上学校非常出名的图书馆和第一体育场(也有说第一教学楼的),美其名曰“一塔湖图”。
校内地图北京大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建筑群,东部是现代化教学楼和科研大楼,集中了理工类、经济管理和法学类等现代科学的学院和实验楼,这些大楼多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如生命科学研究楼吕志和楼,理科教学楼黄廷方楼、第二教学楼李兆基楼等等,这些代表着现代化教学,这一点和其他名牌大学的教学环境没有太大区别。
理科教学楼-黄廷方楼而西部的是中国具有古典皇家园林建筑风格的建筑群,集中了文史和国学类学科的学院和研究中心,中国古典美学的底蕴散发着百年老校的魅力,东西两部分大致以未名湖和博雅塔、图书馆为界,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校门的大雅堂
北京大学官方把校园划分成为七个景区,分别是西部的西校门区,西北部的鸣鹤园区,北部的镜春园、郎春园区,西南部的勺园、燕南园和静园区,中北部的未名湖区,中南部的图书馆区,东部的体育中心和理科楼群区。
燕园实际上并不是当初的北大校址,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建立之初,坐落在皇城跟后身儿——紫禁城外东北角,景山公园东面从的景山东街、北河沿到沙滩一带,十足的黄金地段,后来1952年国内高校大改革,北大迁到了现在的燕园,而原校址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教学楼宇并没有保留下来,只留下一个红色的楼,大家都叫“沙滩红楼”,现在是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沙滩红楼老照片再说回燕园,燕园紧挨着圆明园和颐和园,自明朝开始修建,那时候叫“勺园”,海淀水泊众多,取意“淀之水滥觞一勺”而名之“勺园”,到了清朝发展成为皇家“三山五园”的附属园林,后来美国人司徒雷登从军阀陈树藩手里花了6万银元买下来,建立了“燕京大学”。
左二为司徒雷登燕京大学是司徒雷登创立的传教会学校,早年西方人以传教为目的在国内建立了十五所教会学校,比较知名的还有罗马教廷在北京建立的辅仁大学,美英等14个基督教会在济南建立的齐鲁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和震旦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广州的岭南大学等等,创办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就是后来的美国驻华大使,中美断交之际毛主席还赠送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那个司徒雷登。
建国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可容不得西方人在我们国土上宣扬有神论,更不想帝国主义插手我们的教育,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总理主抓情报工作认为这些传教会大学有间谍功能,所以在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的时候,这些传教会大学面临灭顶之灾,全部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燕京大学的院系分别归了北大、北师大、清华和天津大学,齐鲁大学并入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东吴大学并入了苏州大学、上海财经和华东理工,圣约翰大学和震旦大学并入了复旦和同济,金陵大学并入了南京大学、复旦和北影,岭南大学并入了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看来,有必要专门写一本书讲讲中国高校的变迁历史了
历 史 篇
讲北大,就要从北大的起源开始,刚刚说了北大初名“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全国唯一的“大学堂”,当时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毕业生给以进士出身,后来清政府进一步合并了国子监与京师大学堂的教育行政职能,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京师大学堂牌匾创建后仅仅两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校址再一次遭受破坏。
又两年之后,也就是1902年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当时把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开学典礼,开办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中国近代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在当时,维新派“废科举、立学校”,筹备期间,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反扑导致维新失败,维新措施全部取消,改革成果几乎全部覆灭,仅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得以保留。
但是,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已经违背了维新派的初衷和宗旨,仍然是一所旧式书院,且校内风气堕落,官僚气十足,颇为腐败。1912年5月辛亥革命以后,严复受袁世凯之命担任学校的“总监督”,也就是第一任校长,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
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教师几乎都是官员兼任,这些亦官亦师的教师们官僚作风严重,教课敷衍塞责,甚至好好教书的教师反而受到排挤,学生们上学也不是为了求学,而是当作升官发财的门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一心只为谋取官位。
校园内蔡元培纪念像一直到1916年12月,北大的命运发生了转变,北大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人物没有之一,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上的泰山北斗级人物——蔡元培老先生来了,在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下,蔡元培出任校长,蔡校长知道北大当时的腐朽的情况,下定决心对学校进行整顿,上任之后立即大刀阔斧推行学校体制和学科的改革。
因为蔡校长的留学经历,引进了很多西方的先进思想,反对独断专制,建立了在当时看来非常健全又适合的领导体制,调整“文、理、商、法、工”学科,为了毕业生能够深造创办了全国首个研究所,实际上就是现在大学的“研究生院”,后来又废弃“学科”这一名称,改门为“系”,又开放了女子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倡导平民教育,主张大学“人人都可学”,招收学生不看资格和出身,以成绩优劣为标准。而且学术活动和教学课程向社会公开,又开启了“平民夜校,”当时北大所有课程都可以免费旁听,从周边的老百姓到京津甚至远近省份的有志青年都来蹭课,甚至有时旁听生有和本科生享受一样的某些奖学金待遇。
蔡元培对教师的选择也坚持了很高的标准,不但要求有学问,还要求在学问上有研究的能力和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实行严格的一年一聘任制度,同时“兼容并包”,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聚集了超豪华的教师阵容,如文科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理科有夏元瑮、李四光、颜任光、何杰……,百家争鸣,盛极一时,由此北大走上了大中华学术和思想的巅峰。
对老师的要求高,对学生的要求也一样,在之前,学生求学多为了升官发财,学生都去学“法科”,“文科”甚少,“理科”尤其少,因为学法科是加官进爵的最佳捷径,于是蔡元培提出“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于是多次向学生们教诲“入法者非为做官,入商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此外,蔡校长重视图书馆建设、整顿扩充实验室,为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保障。说到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在整个北大的发展史上也是浓重的一笔,蔡元培曾经邀请章士钊主持图书馆工作,章士钊曾任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后来任中华民国参政员,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章士钊到任后不久就辞职他去,1918年1月,李大钊接任。
校园内的李大钊纪念像李大钊受聘为北大图书馆主任后,制定改革方案,购进大量关于新文化新思想和社会主义、马列主义的图书,总共开辟了21个书库、6个阅览室,蔡元培也全世界到处呼吁海外华人华侨开展对北大图书馆的募捐活动,图书馆获得极大发展,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一位来自湖南的25岁年轻人,为了挣取8块大洋每月的生活费,也为了赴法留学而在图书馆做助理管理员勤工俭学。
在做管理员的半年时间里,这个年轻人接触了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同时也受到李大钊向中国民众宣传马克思、俄国十月革命重要意义的影响,近距离地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相处,经过耳濡目染新思想的年轻人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短短的半年图书管理员的经历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也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个年轻人叫毛泽东,字润之。
毛主席自己回忆起来当年在北大图书馆的工作说:“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头面人物很有兴趣,我打算去和头面人物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话。”
北大另外写进中国历史篇章的一件事,就是北大学生点燃了著名的1919年“五四运动”,当时的巴黎和会就是一场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中国明明是战胜国,却面临被列强占领的命运。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巴黎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在北京各高校学生代表召开临时大会后,决定举行示威游行,演讲来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1919年五四运动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打出爱国标语,呼吁拒绝签署巴黎协定。后被军警镇压,逮捕。再之后,北京,上海等地的工人也采用罢工的方式响应学生运动。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撤销曹汝霖等人职务,释放被捕学生,暂缓在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完全胜利。
(期末必考题: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答:“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共四大点,答出来不够六行准丢分)
写这一段的时候,“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一系列熟悉的口号在耳边响起,自小学六年级历史课上学到这些,至今已伴随二十二载,到现在还有回音,想必也会伴随一生~
从左到右依次为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骑从东北开进了华北,北平和天津相继沦陷,为了保留珍贵的教育资源,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开始了联合转移,先长途跋涉到了长沙,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没过几个月,日本人的轰炸机从南京一路向西,长沙告急,临时大学又兵分三路向云南昆明转移,其中有一路男同学200余人,行程32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到达昆明。1938年4月2日,民国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校本部所在地现为云南师范大学。
抗战结束后,为了纪念西南联大,清华、北大、南开即将回到北平、天津复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在校址上树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如今该纪念碑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在昆明原联大校址(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内)。
1989年,北京大学在校园中复制了西南联大纪念碑。2007年,西南联合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相继在各自校园复制西南联大纪念碑以纪念,成为各自学校的校园景观。至此,西南联大纪念碑共有四座,分别位于昆明、北京和天津。此外,西南联大三校还建造过其他形式的联大纪念碑。
现在云南师范大学校门口还屹立着“中国历史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的题词。
云南师范大学校门建国以后,1952年新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按照“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造,这场改造几乎涉及了中国当时所有的高校,最著名的就是北京的高校按照专业拆分出来的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分别是农大、林大、北航、地质大、石油大、钢铁(北科)、矿大、北大医学部,这次院校调整也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所以现在高校之间互称“兄弟院校”,因为大家确实曾经是一家。
北京大学也在这次调整运动,校址从皇城边迁到了当时燕京大学的校址——燕园。燕京大学等十五所传教会大学被撤销,学科上,原来的燕京大学被拆分,文、理部分科系并入北京大学,工程科系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和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经济系并入了中央财经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历史系并入了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
虽然得到了燕京大学的部分学科,但是北大的很多理工学科给了清华、地质学院(地大)、农学院(农大)、医学院(医科大,后来又回来了),北大损失的院士高达60人左右,其实是院系调整中损失最惨重的大学。
再后来,对北大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文化大革命”了,文革期间,北大的教育和科研工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北京大学被冠以各种罪名,陷入到严重的灾难之中,一大批教师和干部被打 成“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残酷迫害,学校被迫停课、停止招生达四年之久。1970-1976 年,按中央规定,北京大学才开始连续招生七届工农兵学员。
文革结束之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北大迎来才了第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新生,并恢复招收研究生。
国庆35周年的北大学生的游行照片1984年10月1日,7000多名师生参加建国35周年庆典,北大游行队伍行至天安门前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声,这一画面也经常被用到对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举措的肯定。
进入新时代的北大成就斐然,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周总理评价蔡元培校长和北大在中国革命史发挥的作用和意义也曾说“北大是中国革命运动史上、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无法抹去的一个名词。然而北大之使人怀念,是和蔡先生的使人还念分不开的。蔡先生主办北大,其作风,其成就,确是叫人不容易忘怀的,确是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有很大的贡献。”
校长林建华2018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经历了两甲子的风风雨雨,校长林建华在12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到“120光阴,转瞬即逝,北京大学从一个旧体制脱胎出来的婴儿,已经成长为屹立于世界的现代大学。先贤们的渴望、追求和对未来期许,很多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那些已经淡出人们记忆的纷争、质疑、疑惑和彷徨,都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定。北大从未忘怀肩上担负的家国责任,始终坚守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以敢为天下先和大无畏的反思与批判精神,激励自己不惧艰险、砥砺前行。这种精神和价值理念,已深深根植在北大人的灵魂深处,时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举止言行。”
(未完待续 ......)
2019.6.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