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关注三色幼儿园,并为之义愤填膺。而与此同时,这个城市还有另外一件事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它的影响更为广泛,几十万人因此流落街头,满腔委屈却无处哭诉。相关的言论如潮涨潮落,无论谁为之发声,都会被重重的拍下。
11.18日晚,北京大兴区新建二村因违章用电发生火灾,造成19人遇难,8人受伤。随之而来的不是对受难者的抚慰,而是急促而猛烈的“低端人口清理计划”。那几十万北漂们,还来不及为这场火灾唏嘘感慨,就被城管大队赶出了自己的房屋。在外奔波一天,当同事们回到自己温暖的房屋,这群人却发现自己没有家了。投诉无门、维权无门、入住无门,正如《北京折叠》中第三空间的人,只能在自己的空间里做困兽之斗。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7537/fe769747d600a514.png)
当我在深夜中刷到这条消息时,内心是无比愤懑的,尽管没有相同的境遇,也可以想象到他们此刻的无助与委屈。我跟他们一样,也是从几百公里外的地方来到北京,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和一腔对未来的想象与期盼,想要在这里寻找故乡没有的东西。不太一样的是,我租住在东四环一个较为正规的小区里,才侥幸躲过这场“大清理”,不至于在寒冷的冬夜里无家可归。而我深知,如果有的选,谁也不愿意居住在城中村,不愿意做大城市的边缘人。
在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房租占月薪的3/4,当时押一付六,付第一期房租的时候真的是心绞痛。也有过短暂的犹豫,要不要先租个条件差一点的,听说六环边上有很多自建房,一两千多就能租个小开间,还不用合租。可是在了解了周围的环境、看到网上的图片后,我又自行拍死了这个想法。
我不想在辛苦了一天后还要踩着一路的泥泞回家、不愿意因为住得偏远而限制了周末的出行娱乐、更不愿承担这其中如影随形的居住风险(正如这次的火灾)。虽然自己收入不高,但好在了无牵挂,没有攒钱和养家的负担,加之大学时有点积蓄,只要平时别太折腾,正常水平的生活是可以保证的。于是就这样,在初来乍到之时,冒着收不抵支的风险住了下来。
在这方面,我自认为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没有负担而有的选。但是很多人在面临同样的选择时,却要考量很多因素,特别是在这次“大清理”中被着重突击的人群。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背负着沉重的责任与义务,在拿到薪水的第一时间就要将其中的大部分转给远方的家人。在移动支付如此便捷的当代,有的人依然要徒步到邮政局去汇钱,因为他们的家人并不知道怎样线上收钱。从这一个侧面,便可以窥得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鸿沟。这个世界之大,中国之大,我们都是站在巴别塔上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7537/a4e09725e7cf1606.png)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选择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因为在这里,他们一个月可以赚到在家乡一年的收入(你以为贫困地区的家庭年收入能有几千块?),即便自己又苦又累还受人歧视,却可以借此机会让家人过上较好的生活。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这些人的投入产出比是非常低的,他们做着最累的工作、却拿着最少的钱,还要受到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嘲讽。更加过分的事,在他们卑微求生活的同时,居然还要时不时的受到驱逐(据我所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大清理了)。
此时我又联想到八月份去新疆时,在火车上遇到的一个小姐姐,她早先在雍和宫开了一家小店,售卖尼泊尔丝巾之类的物件。虽然地方小,但是做的得心应手,算是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是在夏天的胡同清理中,她们那一排街道的小店也全部被拆除,通知说来就来,房子说收回就收回,一点点辩驳的可能性都没有。今天通知你,明天工程队就来封屋子了,根本无处说理。
其实我完全赞同有关部门“整治居住环境”的初心,把不合规范的违章建筑清除掉,还广大居住者一个安全的住所,这当然是好事。但是问题在于,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阵痛,是否全部要转嫁到租住者身上?在把他们赶走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提供维权支持,帮助他们讨回剩余的租金和押金?如果房东也是无辜的,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承担一部分费用?在开始行动之前,要不要给这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一个落脚的地方?或者至少,是不是应该控制住周围租金的上涨,避免不良商户趁火打劫?这些都是我认为应该提前落实的,然而我只看到了人们成群结队的被驱逐出自己的家园,在寒冷的冬夜里跺脚取暖。
“低端人口”,真是我这个冬天听过的最让人心寒的词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