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听得到专栏时,听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案例。案例讲的是一位台湾老师给六年级的学生讲述一个奥斯卡事件。
事件讲的是在去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拿一位演员妻子的头发开了玩笑,于是这位演员就怒了,冲上台当众打了主持人一巴掌。
这位台湾老师把上面这件事反复讲了5遍,在每一遍的讲述里,通过给出不一样的信息,来测试学生们的反应。
第一遍,他说“主持人拿演员妻子的光头开玩笑,妻子当时就坐在旁边,演员不爽了,上台打了主持人一巴掌。” 有4成同学支持这位打人的演员。
第二遍,他说“妻子是因为生病而脱发的,主持人在讽刺一个病人。”这时,演员的支持率升到了9成。
第三遍,他说“讽刺固然是暴力,但打人是更严重的暴力,而且当时主持人并不知道这位演员妻子掉头发是因为生病。” 同学们一听,觉得也有道理,于是支持演员打人的人数又掉到4成。
第四遍,他说“演员小时候亲眼目睹过母亲被父亲家暴,他发誓长大后要保护家人,并且妻子曾因为脱发而自我封闭,好不容易才走出来。”这下子,演员的支持率又回升到8成。
第五遍,他说“这是奥斯卡自94年以来,第一次出现暴力事件,被全球数十亿人围观,包括未成年人也在观看,这会造成恶劣的公众影响,如果主持人起诉,演员可能将面临6个月的牢狱之灾和巨额索赔。” 此时,支持这位演员的人数又掉至5成。
当时听到这个实验时,还是有点震撼的。可见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外界信息的获取,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判断的。而我们在获取信息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独立思考,何等重要。
所以说,在我们面对任何议题时,最好可以搜集足够多的信息,不轻易预判,分析正反两面的利弊得失,再决定自己的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