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高考生App 《骚年青春趴》 第1期

又是一年高考时。UIC(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大一学生苏闽刚忙完手头的项目,手机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打开微信,LanEST群里的照片与调侃将他的记忆拉回了高中。若非那场遇见,他的高中不过是一段压抑沉闷的普通岁月;但幸而有那场遇见,他青春的画卷才从灰暗渐变向斑斓。

压抑的青春
苏闽的三年高中生活在长乐华侨中学度过。这是一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的学校,教学水平中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与大部分高中生一样,他的生活也是在单调的“吃饭—上课—睡觉”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但他不想这样,他崇拜乔布斯,梦想改变世界,眼前的生活根本无法让他满足。对高考,对学习,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说起高考制度,他常常难言愤慨,“中国的高考体制其实是在抹杀学生的天性,出题的是一群人,编教材的是一群人,用教材给学生上课的又是另一群人。而这三群人几乎毫无沟通。”
说到处在这种制度下的学生,他很无奈,“如此脱节的教学下,最受苦的是学生,一旦考试成绩不佳,‘学生努力不够、刷题不够’永远是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简直是扯淡!”
对于他的想法,同学一笑置之,老师则让他不要胡思乱想些没用的东西。
与大多数文科生不同得是,他对数学情有独钟,也有很多自己的方法和思维。他甚至总结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数学解题技巧和很多二级结论,这也给枯燥无味的生活注入了不少乐趣。在一群忙着刷题考试的高中生中,他显然是个异类。
对于他的种种想法和做法,老师往往斥之为不够踏实,投机取巧。他虽不认同,却也知道争辩无益,只是私下里依然我行我素。
这样的生活,黯淡无光,有时候苦闷压抑会像一层层泥土般埋得人喘不过气来。

初次遇见蘭
转机却在不经意间出现。
去年3月,已是高三。苏闽的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去教培机构补课,但他没有。他心里对这种补课很是抗拒,觉得教培机构的老师也无非是总结题型、讲解技巧,枯燥无聊,没有任何爆点。
也是机缘巧合,他偶然从一个理科班的同学那里听说,长乐最大、最正规的正思教育联手超级高考生的创始人蘭老师推出了一个“超级优等生计划”,有点精英意识的feel,不过参加的基本都是理科生。年少气盛的他决定以文科生的身份参加杀杀他们的威风,也恰恰是这次,他的人生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蘭老师的数学课上得与众不同,即便是讲解高难度的压轴题,也没有所谓的“秒杀技巧”,没有万能题型模板套路,而是回归知识的本质,教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用最基础的知识去解最难的题目,全局思考,构建解题思路。
可以说,他讲解的每一道题都是一节完备的知识框架与思维方法兼顾训练的微课。苏闽第一次知道,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瞬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老师还颇有点书生意气,对当前的“大班制”、“填鸭式教育”痛心疾首,直指如此教学形式下,“学渣吃不了,学霸吃不饱”,简直毫无效率可言……一番言辞,切中肯綮,苏闽简直想在心中喝彩,自己的“格格不入”终于遇到了知音。

翻覆似波澜
回归学校生活,苏闽开始把自己从永无止境的刷题怪圈中解放出来,用不一样的方法向高考冲刺。高考前,他心态也曾濒临崩溃,一度想弃考,但在蘭老师的开导下,心结最终一一化解。
7月成绩揭晓,他被UIC录取。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不能说非常优秀,但在学校里也算比较突出了。他曾用几句话来形容这段经历:“解放中国高考生,从此刷题成往事。幸而数载寒窗苦,自此阡陌多暖春”。
多暖春的,并不只是学业领域。高考结束后,应蘭老师邀请,苏闽加入了LanEST团队。为期1个月的实习期间,他参加了“启迪行”等视频拍摄,以一个学长的身份分享自己的高中生活、自己对高考制度的看法以及一些解题技巧。”他坦言,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而言,这段经历确实让他成长不少,视野也更开阔。
但波澜也自此起。苏闽有很多关于创业、关于商业模式的想法,雄心勃勃,自信前景无限。蘭老师则认为他好高骛远,想法多野心大,但行动较差,挫折容忍力也低;进入大学后应先韬光养晦,充实自己。苏闽当然不服,他渴望早日有一番作为,觉得蘭老师不理解自己。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
大学生活很快到来,苏闽的生活重心逐渐转移,与蘭老师及LanEST团队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如今,大一的他并没有听从蘭老师的建议蛰伏充电,而是忙着参加全国性的创业大赛。他坚信自己与众不同,一两年内一定能做出成绩。
偶尔想起LanEST团队,想起蘭老师,他会感慨:“若没遇见蘭老师,可能考不上现在的大学,生活估计是另一番样子了。如今自己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也算不负遇见蘭了。”
学不一样的数学
做不一样的高中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