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是一位五岁的通情达理的小暖男,可是暖男这个词可能在其他家庭成员那里是加引号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关于刷牙。
晚上我急于备课,交待他爹负责鑫宝的洗刷大事,想到前一天晚上,孩子是很积极主动的拿着自己的电动小牙刷刷牙,撸起小袖子拿着小毛巾洗脸。我想老公应该能胜任,可是不然,没多久客厅传来了啪啪打屁股的声音,还有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喊着:妈妈快来救我。
我有一瞬的犹豫,觉得要给老公树立权威,我还是不出现。静静的站在书房门里面听着外面的动静,听着老公在外面大吼,儿子全程只是在大哭,然后又是一顿啪啪的声音,坚持了三分钟,我还是忍不住了,走了出来。老公看我出来,好像火更大了,说,你出来干嘛,你出来他更不听话了。看这就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儿子在我身边是各种好操作,为什么去其家人身边就各种不配合呢。
记得樊登老师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管教孩子觉得吃力了,那问题肯定出在父母身上。抱着儿子小小的身体,感觉他紧紧抱着我脖子,瑟缩的声音在耳边说,妈妈我怕,你怎么出来的这么慢啊。我一瞬间觉得是啊,我轻声给他道歉妈妈错了,儿子觉得他被理解了,在我怀里哭的更狠了。哭好了,长长舒了一口气,然后拉着我的手,妈妈陪我洗刷刷。最后还美滋滋的自己涂脸上宝宝霜,还不忘在我面前邀功一番。可是看着他刚才哭肿还没有消下去的眼睛,我想我应该好好思考这件事了
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呢?我们的家庭里,我是主张正面管教的,可是老公还是觉得棍棒教育,因为他从小就是被军人出身的公公打大的,儿子就是在这种教育偏移错位中慢慢长大的,以至于他的情感链接以及依恋关系都在我身上,想想一个孩子谁让他感觉温暖他就依靠谁。我本来是想给他安全感,可能结果恰恰是相反了,他觉得最信任的是妈妈,在他和爸爸有”战争“的情况下,妈妈总是有那么一点”犹豫“,我的这点犹豫,其实是想建立爸爸和孩子的信任关系,想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基本行为一致,孩子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相对的解读的能力是非常弱的,这点犹豫,就会让他很紧张,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反应在生活中就是各种争宠的行为,更和爸爸对着干。
都说一个家庭夫妻关系优于一切关系,如果爸爸妈妈因为他经常有争执,更不利于他的成长。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真的非常重要。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懂得很多道理。不一定过好这一生,一定要去和爸爸再次,三次去沟通了,让一个人的思维改变确实很难,不过套路深得人心,修炼自己,不是用说教,而是生命去影响生命,在行动中刻意练习,让儿子和家庭都安全感爆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