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5.读书笔记之《人 做得到任何事_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55.读书笔记之《人 做得到任何事_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作者: Jennifer姜萍 | 来源:发表于2019-04-04 22:44 被阅读0次
    55.读书笔记之《人 做得到任何事_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生命总会设法延续下去,而且在面对外来阻碍时,生命的力量绝不会还没挣扎就先高举白旗。

    人类心理层面的活动也和生命的功能面向类似。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类似目标或理想的概念,一心想要超越现状,并通过制订出具体的未来方向,来克服目前的缺憾和困难。通过这个具体目标,人们得以想象未来成功的样貌,进而感受并认定自己必能超越当下的困境。要是感受不到目标,个人的所作所为只是行礼如仪,毫无意义可言。

    所有证据都指出,人必然早在童年时期就确立了人生目标(而且是具体明确的目标)。成熟人格的人生原型(prototype)或典范(model),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

    当人生的原型(即怀有具体人生目标的早期人格)成形时,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行为模式从此确定。因此,我们才能预测他未来的人生。等到人的统觉系统(scheme of apperception)也成形之后,人生的发展方向便在这套系统的框架范围中。孩子无法靠着认知去理解实际情境,只能凭借个人的统觉系统去感受;也就是说,未来的他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认知情境。

    我们也在这样的关系中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小孩如果有任何器官出现缺损,就会把缺损器官的功能与所有经验链接起来。举例来说,肠胃有问题的孩子对吃特别有兴趣,视力不好的孩子则容易对视觉性的事物入迷。这套统觉系统决定了我们的人格特质,而人所专注的特定面向正好和这套系统一致。

    人生的重点并不在于一个人遗传了什么,而是他如何处理他的传承。


    在梦境中,人会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行事。梦境就像一场情绪的彩排,让人们得以事先排演清醒状态下的行为计划与态度,但这场彩排却可能永远无法在当事人清醒时演出。从这个角度来说,梦境确实会骗人,是一种情绪的想象,让我们无须真正行动又能体验到行动的快感。

    即便是在我们清醒的时候,也能发现梦境的这种特质。人在情绪上往往会自我欺骗,而且这种倾向非常强烈:我们总想说服自己,遵循着四五岁时成形的人生原型过日子。


    惩罚和讲道理都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原型,单靠人生经验也办不到,因为所有的人生经验都和一个人的统觉系统一致。只有当我们理解他的基本人格时,才有办法改变。


    处于顺境的人,旁人很难看清楚他的人生风格。但是,一旦他进入了全然陌生的新环境,肯定会面临困难;这时,人生风格就会清楚显明。

    正常人指的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个体,过着调适得宜的生活模式,不论他们有无意愿,社会都会因为正常人的努力而获益。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正常人还具备足够的精力和勇气,能积极面对问题和困境。

    人在回首过去时,都会记得某些重要的事,而停留在记忆里的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事。


    当一个人回顾过往,不管他的记忆里出现了什么,必定是在情绪上让他有感的事物,因此我们能据此找出探索此人人格的线索。毋庸置疑的是,被遗忘的经验,对于人生风格和人生原型来说也很重要,但这些被遗忘的记忆,又称无意识记忆(unconscious remembrances),多半难以发掘。而意识记忆(conscious remembrances)与无意识记忆有个共同特性:两者都以充满优越感的目标为依归,也都是完整人生原型的一部分。


    学校在儿童教育方面常常忽略了这种分类原则。我们可能会发现,对视觉感兴趣的孩子不爱“听”,只想“看”。我们应该耐心地面对这样的孩子,尝试教他去听。很多孩子在学校里都只接受一种教法,因为他们只喜欢用一种感官,导致他们只善于听,或是只善于看。有些孩子则是老爱动个不停,一直找事做。我们不能期待不同类型的孩子都能得到同样的成果。如果老师偏好某一种特定教法,而教法如果对善于倾听的孩子最有利的话,差异就会特别大;因为相较之下,视觉性或行动派的孩子会很辛苦,也有碍于他们发展。


    梦境常常成真,因为做梦的人在梦中也在自我磨炼,做足准备,只等待梦境应验。

    换句话说,各种事物之间互相联结的关系,在梦境或清醒时的人生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敏锐而睿智,无论他分析的是自己的清醒人生还是梦境人生,都可以预见未来。他所做的分析就是一种诊断。比方说,如果有人梦到某个熟人过世,而对方后来也真的过世了,但这不代表他的预知能力比医师或对方的近亲还要厉害。这其实意味着,相较于清醒之时,做梦者反而较常在睡觉时思考事情。

    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来思考梦境,梦的解析就不那么困难了。我们应牢记,梦境所选择的画面、记忆和幻想,在此都指向做梦者心之所向。梦境能告诉你做梦的人有哪些倾向,最终我们就能看到他想要达成的目标。

    “为什么有些人不做梦?”不做梦的人是因为不想自欺;他们往往太过在乎行动与逻辑,却也乐意面对问题。这种人就算做梦,也很快就会忘掉梦境的内容。他们遗忘的速度极快,快到误以为自己没做过梦。

    睡眠与清醒并无矛盾之处,其实睡眠也是某种程度的清醒。我们睡着时并未与人生脱节,不仅会在梦中思考动脑,也听得到外在的声音。无论睡着、醒着,人表现出来的倾向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因此,街上传来的噪音吵不醒做母亲的,但只要孩子有点风吹草动,母亲就会立刻跳下床察看。我们从中也可看出,母亲的“关心”实际上是保持清醒的。同样的,从人睡着后不会掉下床这一点来说,代表即便在睡梦中,人仍能意识到界限。


    孩子在家中的排行很重要,老大一度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但弟弟妹妹出生后地位就下降了;老大曾经享有极大的权力,却也注定会失掉权力。另一方面,排行老二、老三……老幺,也决定了孩子的心理状态。

    我们往往发现,老大普遍比较保守,觉得握有权力的人应该持续掌权;失去权力都是意外所致。换言之,他们非常热爱权力。

    老二的境遇则大异其趣。他们不但不是家人关爱的焦点,还要跟早一步起跑的老大竞争。老二一直想和兄姐平起平坐。他们不承认权力,却也希望权力易主。他们会在竞争中感受到一股向前冲的动力。这些行动在于显示,老二的眼光永远放在前方某处,一心想追上目标。老二会一直试图改变科学、自然法则,堪称真正的革命家。革命家在此并没有政治意涵,而是用以比喻老二对社会及同侪的态度。

    独生子女也有自己要面对的悲剧。他们在整个童年时期一直是家庭关注的焦点;他们的人生目标也一直是成为万众瞩目的主角。独生子女不会依照逻辑行事,而是遵循自己的人生风格。


    一个人在爱情与婚姻当中会碰到的问题,和一般社会问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会面临同样的困境和任务。因此,如果有人认为爱情和婚姻是天堂,只要谈恋爱或结婚就会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那可就错了。在这两种关系里,存在着各种有待完成的任务,而且我们在努力经营爱情与婚姻的同时,心里必须时时刻刻为另一半着想。

    爱情与婚姻不只是一般的社会适应问题。在这两种情境中,我们都要拿出高度的同理心与绝佳的能力,来认同另一半。如果说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在步入家庭之前做好适当准备的话,那是因为人们一直没有学会用另一半的眼睛去看、用另一半的耳朵去听,以及用另一半的心去感受。

    美满的婚姻关系中并没有征服者的立足之地,意即婚姻中是没有征服者的。

    婚姻,意味着两人必须彼此关心,也要设身处地为另一半着想。

    爱情本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爱情有各种不同的样貌。唯有两人之间的关系打下了合宜的平等根基,爱情才会走上正途,婚姻才能成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5.读书笔记之《人 做得到任何事_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yc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