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避雨

散文‖避雨

作者: 千里之行始 | 来源:发表于2022-10-09 22:56 被阅读0次

近日冷空气南下,气温一下从30多度降至20度以下,“斜风细雨作晓寒”,清晨上班时已略感寒意,幸有小车能遮风挡雨代步。

到办公室捧上热茶,凝望窗外的绵绵秋雨,思绪又回到了过去。

家乡东阳地处浙中,会稽山、大盘山、仙霞岭延伸入境,形成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的地貌。因临近东海,夏秋之际,常有台风光顾,所幸有三山相护,风雨虽猛,却难成灾。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说的正是处在台风季里的暑假。

儿时暑假里跟父母去田间劳动,便常遇暴风骤雨。虽然也会带斗笠、蓑衣等雨具,但基本不顶用。

于是暴风雨来临之际,大家慌不择路,有直接靠在田里壁高高的田坎杂草下,有就近躲到树底,有奔向不远处的凉亭……

若凉亭近,凉亭中避雨是最好的选择,因风雨过大时,其他地方并不能完全遮挡风雨,如有雷电,树下还有被雷击的危险。

凉亭墙根多有长条石凳,可供坐息。避雨之时,正好歇歇力,谈谈天,等云收雨止,大家又能精神抖擞地继续先前的农活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去过农村的人,会在山脚或路边,看见一些树干上,长着了一个个圆圆的,上下两头尖中间粗的土黄色大“纺锤”,那是农民将稻草垒叠在树干上保存,以供耕牛过冬时食用。

将稻草牢牢地垒叠在树干上,需要相当的技术和经验,只有像我父亲这样的老农才能做到。

我曾亲眼见父亲垒叠过,他先在离地数尺的树干上缚扎住几把稻草,然后层层往上螺旋缚扎垒叠,到一定高度他就爬上去,让我把稻草一把把扔给他,父亲根据稻草的数量,来确定最粗处的直径,再慢慢收缩,直至做成伞状顶。

因上有树冠遮雨,下不着地,即使连日阴雨,除了顶上表面的稻草,其他都一直能保持干爽。这种保存稻草的方法,代代相传,充分体现了农民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这把稻草大纺锤称为稻草篷,若附近没有凉亭却有稻草篷,则稻草篷下是最好的,可以确保不被雨淋着。

我师范毕业后分在义乌赤岸工作,离家有十几公里路,平时住校,周日下午去学校,到下周六下午回家,来回都骑自行车。

为了近点,我常取道田间山边的小路,有时半途遇雨,便跑到路边稻草篷下躲雨。

那时农村经济还没发展,家家户户普遍用稻草垫在草席下取暖。在凄风苦雨中,背靠着暖暖的稻草篷,会使我想起家,想起家人,身心都会感到温暖如春。

如今出行以车代步,再无风吹雨打之忧,但那野外躲过雨的一座座凉亭,一个个稻草篷,一棵棵树,田坎上一丛丛长杂草……始终留在记忆深处。

相关文章

  • 散文‖避雨

    近日冷空气南下,气温一下从30多度降至20度以下,“斜风细雨作晓寒”,清晨上班时已略感寒意,幸有小车能遮风挡雨代步...

  • 艺术带来的美好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山中避雨》,讲的是他和朋友去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在一小茶店避雨,雨越落越大,不免扫兴无趣。恰...

  • 避雨

    我还记得,初入此地时,大雨倾城,刚下车便兜头浇了个彻底。 这座城雨水充沛,这是我的初印象。 ...

  • 《避雨》

    (1) 你的表盘走过整个春季 连同古老的律动 问候新生和死去 以及遇见和别离 蓝色的雨伞撑起雷暴 你笑得像个孩子 ...

  • 避雨

    大概六、七岁那年夏天,爷爷、奶奶带着姐姐、堂哥和我到城里的姑姑家串门儿。 白天姑姑和姑父去上班了,爷爷和奶奶便带着...

  • 避雨

    文 艾米在渔村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晴间雨 哗哗哗,一阵豆大的雨点急促地从天而降。 我来不及打开伞,...

  • 避雨

    “六月里照例的行雨来了,大的雨点夹着吓人的霹雳同时来到。各人匆匆忙忙跑到路坎旁废碾坊下或大树下去躲避。” 夜里,读...

  • 避雨

    避雨 七月的天,热浪总是与细雨相伴。前些天,气温还很高,热得不行;这两天,细雨绵绵,凉爽了许多。 一大早,扬子与英...

  • 避雨

    黑云翻墨由南而来,各处锻炼的人们如鸟兽般逃散。遥远的闷闷的一声雷响,手持一小小梱野菜的我们不得不加快步伐。瞬间...

  • 避雨

    没想到第一次见面是在火车站。他短信说我三点五分到南京,你来车站接我吧?好。想都没想她就回了,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好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避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yi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