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的小故事:
前几天,与一位好友聊天,他跟我分享了一件事情:
2017年8月,朋友的千金降生,至今一周岁不到,由于工作原因,朋友每3-4周才能回去看女儿一次,而上一次,因为工作的原因,他比平常拖后两个星期才回去看女儿。
朋友说:那一次,女儿已经可以自己坐的很稳了,长了两颗牙,也长高了,变化特别大。就因为晚了两个星期回来,女儿的变化这么大,作为一名父亲,心情很复杂,他觉得有点控制不住自己,想哭!
为了记录那一刻的心情,为了能记住当时的那种感觉,为了以后能回忆起来那一段历程,他发了微博:
微博内容
微博的内容看似简单,但蕴含的信息和情感却是极其丰富的。【工作原因、37天、自己坐的稳、长了两颗牙、长高、担心不认得自己、开心、热泪盈眶】,单看这些关键词,就能知道朋友当时的心情有多复杂。而这段话的背后潜藏的是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我相信孩子的成长过程,能让父母难忘且热泪盈眶的时刻有很多,如果你已经为人母为人父:
这样的时刻你还记得多少?
你是否能够复原自己当时的心情?
你是否也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知道这些事情?
你是否希望孩子长大后能理解过往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么的深?
【家长写作社群】的想法
社群的宗旨是家长群体在教育领域的写作践行,家长可以通过写作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写自己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写自己的教育理念,写与教育相关的任何事情。通过写作让孩子的成长有迹可寻,让家长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成长有迹可寻,最终让整个家庭的成长有迹可寻。
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意义是什么?
读龙应台的《目送》,对里面这一段文字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前读这段文字,不懂其中的不忍与不舍。
孩子的成长,对父母而言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于是父母子女能够在一起的时光显得那么弥足珍贵,等到真的别离时,你又能记住多少曾经?
如果我们能记录下孩子的成长故事,对于父母子女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想象几个场景:
当孩子18岁成人礼时,当孩子结婚时,父母送给孩子一套成长记录册时,大屏幕上滚动着曾经的故事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温馨画面?
自己年老多忘事时,拿出孩子的记录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时,翻看父母曾经写过的自己,会是怎样的感受?
当孙子的孙子想知道奶奶的奶奶当年发生了什么,上网一查就能找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未来某一天,这样的记录积累有没有可能变成家谱?这对自己,对原生家庭,对后代是否都是意义非凡的一件事?
有家长朋友说:“从出生就写,流水账,但是偶尔翻起来会惊讶——记忆远不如纸笔
为什么写作是最好的记录方式?
有人说,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用视频、图片、语音等不是更简单,更好的呈现方式吗?试问,你能长期跟在孩子身边给他拍视频或图片吗?你如何确定你拍视频或拍照的时候就是孩子最值得被记录的时刻?而相比写作,只要你想得到,讲的出来,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写出来,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视频、图片、语音等可以很好地结合写作,做锦上添花。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认同: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假如你在陪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却在一旁玩手机,孩子会怎么想?父母的认知,思维、格局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很多家长为了能够教育好孩子,付费报名了很多教育类的课程,但学了很多知识,依然教育不好孩子,为什么?
因为家长所学的大多数课程,只是一味地在接收知识,而并没有吸收,就好比你听别人说有一个东西很好吃,你去买了,也吃了,但是你没有咀嚼就直接吞下去,到最后,你竟然不知道东西好吃在哪里。
吸收知识同样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你报名购买了一个很好的教育类课程,学完之后,如果你没有咀嚼,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那些知识就还是老师的,只有当你自己有了思考之后,再经过行动验证,最后才是你自己的东西,才算真正的吸收。所以,如何提高思考这方面的认知就变的很重要,只有提升认知质量,才能提高“言传身教”的质量。
为什么家长可以通过写作提高教育认知?
最有效的学习应该是闭环的:输入--输出--行动。
输入:平常我们所学习的课程,所阅读的书是输入;孩子日常发生的事情也是输入,当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孩子和自己言行举止都可以是视为输入的部分;
输出:复盘、思考、分析、总结并写出来就是输出。
行动:用思考、分析、总结后的方法指导自己行动。
当我们学习了某个课程,读某本书时,我们应该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自己的思考并做输出,这样才能把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对自己而言才更接地气,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认知,完善自己的认知系统。
孩子日常的问题,比如说孩子没有认真写作业,你发现后与孩子发生了一些争吵,当你开始去写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必须去复盘整个事件起因、过程及结果,这样就倒逼着自己复原整个事件,而你极有可能在复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过反思,经过分析,孩子和自己的本质问题找到了,继而总结出更好的教育方法论。
写作是思维训练,是倒逼自己保持思考和提高认知的有效方式。
据说5% 的人在思考,10% 的人认为自己在思考,85% 的人宁愿死也不肯思考。所以若你能写出受欢迎的内容,一定是你思考分析能力出众的结果。持续写作是锻炼这些能力相对直接、且低成本的方式。当你愿意持续输出,持续写作,你的教育认知想不提高都难。
为什么要用社群的方式?
什么是社群?社群是让大家产生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进而有了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创造各种连接,大家彼此为对方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让社群越走越大,越走越远。所以,我最认同的一个社群定义是:社群是陪伴的开始,我们彼此成全。
社群规则:社群不同于与一般的微信群,社群一定是有规则结构的,有筛选机制,有淘汰机制,有社群管理,有奖励和惩罚机制等。【家长写作社群】的基本原则是“教育类写作+点评”,具体社群规则会在微信群做详细说明。
社群的意义:
写作:让孩子的成长有迹可寻,让父母的成长有迹可寻,让家庭的成长有迹可寻;
点评:及时反馈,社群互动,你有问题,我帮你,我有问题,你帮我;
陪伴:孩子需要陪伴,而很多时候,父母更需要陪伴的一个群体;
社交:社交是最好的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律:社群是有规则,如果你不写作,要么接受惩罚,要么退出;
监督:社群是有管理员,如果你没有提交写作和点评,会有人监督和提醒你;
利他利己:社群成员彼此陪伴,相互链接,互帮互助,彼此成全,利他且利己。
社群共创
这将是一个共创的社群,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不断迭代社群的规则和管理,所以,我需要你的智慧和力量,一起参与这个社群的创世建设,期待你的加入。
以上就是这个社群的基本构想,可在留言中写下你对这个社群的想法和建议。
扫码加微信,备注“666”,将邀请你进一个微信群,共同探讨社群的建设,我也将在微信群里将我的想法毫不保留的分享给大家。
微信二维码只做一件事:加入社群,一群人一起写作,让家庭的成长有迹可寻。这就是这个社群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也觉得这样的社群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欢迎你的加入,如果觉得身边的朋友也有这样的需求,你可以转发到朋友圈,或直接转发给朋友,你的转发将是对这个社群莫大的支持,谢谢!
PS:之前做了一个这个社群的问卷调查,如果有兴趣,扫码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相信我,填写之后,查看最后的问卷结果,一定会对这个社群的理解更有感觉。
问卷二维码点击右边链接可查看前79人的问卷结果:问卷调研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