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悲剧人物晁错与李广

悲剧人物晁错与李广

作者: 海风轻吹 | 来源:发表于2022-07-08 22:07 被阅读0次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按其品格划分,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无可挑剔,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刺客和游侠属于这类悲剧英雄的代表。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但由于他们终归是英雄,所以其毁灭也是悲剧性的。有赫赫战功却死得慷慨壮烈的项羽,是缺失型悲剧人物的代表,因为他的弱点也暴露得非常明显。

          在《史记》列传四十一到五十中,有两个人物属于较为典型的缺失型悲剧人物。一个是晁错,另一个是李广。晁错力排众议,主张削藩,忠心耿耿,鞠躬尽力,却成为社会大变革及“七国之乱”的牺牲品,朝服衣冠,腰斩于市。李广忠勇爱国,参加匈奴之战七十余次,最后被质疑排挤,刎颈自杀。他们的悲剧性结果原因何在呢?

          首先是性格之悲,晁错年少时学习法家学说,受商鞅影响颇深,锐意改革,而法家人物多以冷峻的面目出现,晁错也不例外,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描述他——严厉、刚直、苛刻、心狠。虽然他一心为国,深谋远虑,奋不顾身,具有高尚品格,但与周围大臣关系不融洽,和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有了隔阂与怨仇。甚至对他父亲的建议也置之不理,丝毫不顾及个人和家族的安危,一意孤行。

          李广性格刚烈、敢说敢做,但有时心胸狭隘,缺乏大将风范,与卫青的儒将风度相比,实有差距。如李广率军平定了羌人之乱后,不顾部下劝阻杀死全部俘虏。一守城门的官吏在李广外出晚归时依律拒绝其入城。李广记恨在心,后来在率军抵御匈奴时,特意要求将这个官吏安排到麾下听用,结果此人刚入军营,就被李广杀掉了。

          其次是行事之悲,晁错的强行削藩改革不但触动了诸侯藩王的既得利益,朝内也有不少反对者,其德行节义不足以服众。削藩于国于民都具有必要性,但遗憾的是削藩政策没能提出可行性方案还处于设想阶段,怪只怪晁错空有一腔改革热情,却考虑不够周全,使得改革失败,还做了削藩的牺牲品。而且吴楚七国之乱,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引起众臣不满,实在有失偏颇。再加上他与很多人合不来,其悲剧性结局也在情理之中。

          李广则是有个人之勇,却无领兵之才。他善射,是一员猛将,但在领兵作战方面,却逊色于卫青霍去病很多,一个组织松散、结构混乱的队伍,又怎能打胜仗为国效力呢?大局面前,个人英雄主义是无法力挽狂澜的。而且李广缺少政治敏感度,吴楚七国之乱,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竟私下里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差点卷入一场惊醒东坡的宫廷权利斗争。因此他不但没有封赏,反而被调到荒凉的边塞,就不足为奇了。

          再次是时代之悲,晁错与李广作为爱国忠臣,没有倒在与敌厮杀的战场上,却都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不能不说,这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晁错忠心为国,治理改革,最终却被腰斩;李广一生驰骋疆场,戎马戍边,但“官不过九卿”且落下刎颈自杀的结局,也可以看出封建当权者的自私虚伪和刻薄寡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悲剧人物晁错与李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zv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