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区别是由社会阶层带来的认知差距,而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每年中高考前后,关于“小镇做题家”与“素质教育”的话题会火热起来。但很多人无非是陷于模糊概念的吵架:从没剖析过,“小镇做题家”和“素质教育”到底指的是什么?很多人把这些话当作自嘲或者嘲笑他人的用语。
从脑科学的角度,剖析一下社会经济地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阶层”)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与孩子最终能力的关系。
【以下数据和论证过程都只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下的大概率情况,不针对个体。】
为了方便,我把家庭大概分成A型(社会经济地位中高)和B型(社会经济地位中低)
A型包括以下家庭:
1. 父母是专业人士(医生/教师)等等
2. 父母受过16年以上教育(大学本科以上)
3. 父母是职业管理者或者企业主
4. 家庭有稳定住所
B型包括以下家庭:
1. 留守儿童家庭
2. 父母受过16年以下教育,为技术工人或半技术工人
3. 父母为产业工人/农民/城市劳动者
4. 家庭没有稳定住所
“小镇做题家”这个名号,往往只会给那些从B型家庭出来的孩子。很多人隐性的认为:A型家庭的孩子素质会比较好,也会更适应社会和未来工作环境。
他们的论点是:即便B型家庭的孩子高考分数高,他们以后的工作表现和事业上的成就,也不会有A型家庭的孩子好。
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刷题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我们以前谈过,很多脑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但这只是一种划分方法,还有一种划分方法是这样的:分析型智力,实践型智力,和创新型智力。
我们在学校课内体系内所学和所考的往往是“分析型智力”,所以你可以认为它就是书本知识。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践型智力”:实践型智力要求人首先知道有问题要解决,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对问题的描述精准,以及知道可能存在的多种解决方案。它也需要日常的生活经验,以及内在的价值和动机----事业的发展往往需要的是这个“实践型智力”。
“实践型智力”也是可以在实验室里测量的,最常见的是一些情景性测验,比如:
---你参加了一个party,但是里面一个人也不认识,你该怎么办?
---和几个人合租房子,该如何分担房租以确保对每个人都公平?如何跟大家沟通分配方案?
---如果你一个不熟悉的人找你来写推荐信,你该怎么回答?
“创造性智力”是指创造、发明或者想象新事物的能力。这个也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测评的,比如,给孩子一张图片,让他编一个故事。给孩子一个产品,让他编一个广告。或者给孩子一个奇怪的题目“火星上的机会”,看他是否能够写出来有趣的作品。
“小镇做题家”这个称谓,我们用科学的语言,精准的描述一下就是,很多人认为,B型家庭出来的孩子,虽然在学习能够培养出“分析型智力”,但是“实践型智力”和“创造型智力”不如A型家庭的孩子强,因此他们不会认识到现实场景中的问题,解决现实场景中的问题,也不太会创造新的事物,所以导致事业发展后劲不足。
那么这个论断正确吗?可以说有一定的关联,但是相关并不等于因果。B型家庭出来的孩子,确实在实践型智力和创新型智力上,比A型家庭出来的孩子差一些,但是差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做题”,也不是直接因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而是由于家庭经济地位,改变了家庭环境的一些互动行为,以及父母的一些举止。这些互动和举止的改变才是根本。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互动,什么样的举止会导致A型和B型家庭的孩子,在“实践型智力”与“创新型智力”上的差别呢?
第一, 生活上的茶米油盐导致的压力。
B型家庭的孩子经常会面临各种“不稳定”家庭因素。父母有固定居所的可能性更低,孩子有固定的书桌和书房的可能性低,所在的社区更吵闹,家庭生活也容易充斥着混乱和吵闹。
与A型家庭的父母相比,B型家庭的父母从概率上更有可能着急,焦躁(至少从欧美的数据看是如此),更少的和颜悦色,更少的支持和鼓励孩子。
B型家庭的父母更有可能严厉指责孩子过错,或者用更重的惩罚,更令孩子紧张和逃避。
幼年时期的情感创伤会损伤前额皮质,而前额皮质与流体智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家庭的压力太大, 确实有可能损伤中枢神经系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B型家庭都会有更多的压力。我们看到,有很多社会经济地位中低的家庭,父母是充满爱的,与子女相处融洽,家庭整洁,父母关心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育。在这样的B型家庭里,就不会出现太多的从这个方面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 教养方式的不同。
A型家庭的父母,常常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善于提问,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能力,他们内心是希望孩子能够“挑战”这个世界。
原因在于A型家庭的父母的收入来源,都来自于“分析,观察,寻找挑战”。所以这个能力,深深的浸润在了他们的价值观里。
从世界范围来看,B型家庭的父母,更希望孩子能“守规矩”。他们希望孩子不要出错,让“更高权力者满意”(比如老师、雇主)等等。B型家庭的父母,更希望的是孩子未来不在雇主面前出错,把孩子往“螺丝钉”的方向培养。
A型家庭的父母会经常让孩子加入讨论,鼓励孩子思考问题,扩大词汇量。而B型家庭的父母跟孩子往往说话很少,而且出口的话往往是“命令”。 而命令,是不会激发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好奇心的。
当然同样的,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并不是所有B型家庭的父母都是这样的。
第三, 学习方式的不同。
A型和B型家庭的家长都会给孩子买书,也都会给孩子读书。其实本质的区别不是买书和读书,而是“如何读书”。
A型家庭的父母会鼓励孩子把书上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延伸到各个领域,把问题看得更深等等。
比如,A型家庭的家长如果给孩子讲动物的绘本,经常会问:“这是一只麻雀,你孩子哪里见过麻雀?你知道它们吃什么?你知道他们住在哪里吗?”
A型家庭家长还会问很多对故事深入推理的问题:
你更喜欢故事里哪个士兵,为什么?你觉得他下面会做什么,为什么?
于此相对比的是,B型家庭的家长很少有意识将书上的内容和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B型家庭的母亲给孩子看书上一个小鸭子,她很少会问孩子这个小黄鸭和公园里的大野鸭是什么关系。
B型家庭的很多家长,还不鼓励孩子跟自己进行“问答”。他们会以为这个是“打断”,如果孩子想问两个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就会说“别打断,用心听”。
所以,往往在B型家庭,读书成了一个“照本宣科”的事情。
第四,沟通方式的不同。
A型家庭的父母,能够在实际经验和语言描述之间精准的转换。
如果他们教孩子打篮球,会用类似这样的语言:
“用你的手指握住球的底部,保持大拇指的位置,而食指不要过这条线;放松肩膀的肌肉。”---每一句话都会非常精准,把实际经验和语言进行流畅的转换。
而B 型家庭的父母,会说一些模糊的口令:“就这样”“就那样”“不对!”等等。这样使得语言指令与实际经验无法进行转换。
还有玩游戏的时候也是,A型家庭的父母会精确说游戏规则,并且念出来解释。而很多B型家庭的父母教孩子打牌时候会这样:“你跟着打一局就会了。” ----没有指令,随着玩随学。
这就导致孩子遇见了问题,无法精确描述问题。
总结一下,A型家庭总体来说,压力小,父母和颜悦色,鼓励孩子挑战,鼓励孩子提问,读书时候注意扩展,而且说话精准,能够将语言和经验进行转换;B型家庭总体来说,压力大, 父母更容易严厉,让孩子多听话,少打断,不会扩展知识,而且说话模糊,只能手把手教。
这才是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差别: 不是因为钱,是因为这些举止的不同。
这些举止,就使得孩子“实践型智力”和“创新型智力”产生了重大差别。比如如果你问A型家庭出来的孩子:“你喜欢故事的哪一点?”“换成你,你会怎么做?”---他们对这种情景问题,往往头头是道。B型家庭的孩子就往往被难倒了。
所以,越到高年级,B型家庭的孩子遇见的困难越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镇做题家”就是因为父母老师没有积极的给孩子创造“知识扩展到生活”的机会,也没有训练孩子“将知识运用于情景”的雄辩能力造成的。
从教师训练,和家长培训角度来说,如能补齐这些工作,能大大缩小教育的阶层差距,和城乡差距。
作者//卡内基梅隆大学认知脑成像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屠龙的胭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