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灰度认知,就是真实世界的有些事儿,并不符合逻辑。我要保持好身体,所以我重视食品安全,所以我不吃过期的食物,这很符合逻辑。那如果现在有一瓶牛奶,写着3月26号过期,而现在是3月25号深夜,我为了不浪费,是不是应该趁着零点还没到赶紧喝呢?
过期时间不可能是精确科学。牛奶的性质不会在半夜11:59:59到12点这一秒钟之内发生急剧变化,实在不想浪费的话等到明天早上再喝也没啥大问题。世界是有灰度的。
再比如你决心戒酒。今天是中学毕业30周年聚会,30年没见的老师说要跟你喝一杯,请问你能不喝吗?酒喝多了有害,但是不喝到喝多之间,存在一个灰度。哪怕从纯逻辑来讲,这里面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尤金伲亚·程举了一个美好的例子,是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一个情节。伊丽莎白问达西先生是什么时候爱上她的,达西先生回答说 ——
“我不知道是在哪一个时刻,哪一个地点,或者是你的哪一个形象、哪一句话让我爱上你了。那是在很长时间之前。在我意识到爱上你之前,我就已经爱上你了。”
你看爱上一个人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从完全没爱到确定爱上,它是连续过渡的一个过程。这种灰色地带特别不好决策。
比如你为了减肥,决心要少吃饼干,但是你真的喜欢吃饼干。你想,只吃一小口饼干,难道还能影响减肥大业吗?肯定不会。那再吃一口呢?应该也没事。符合逻辑的结论是不管今天你已经吃了多少饼干,再多吃一小口也不会有本质的区别。那你到底应该吃几口呢?
再比如前一段特别热门的 MeToo 话题。到底什么行为构成性骚扰?握手肯定没事,那碰一下肩膀算不算呢?
要划线,逻辑上不支持绝对的划线。不划线,就有了得寸进尺的机会。吃一小口饼干没事,再吃一小口也没事,吃着吃着你就胖了。如果握个手没事,碰一下肩膀也没事,最后你可能就被性骚扰了。那这条线到底应该怎么划呢?
所谓黑白决策,就是哪怕不符合逻辑,也要划线。考大学有一个录取分数线,679分就能上清华,678分就不能。这两个同学只差一分,这一分之差完全可以用偶然来解释,也许678分那个同学平时的水平更高。这不符合逻辑,但是没办法,大学只能录取这么多人,就只能有这么一条线。
而像吃饼干、喝酒、性骚扰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外界要求,都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这怎么办呢?这个关键思想叫做“缓冲区(buffer zone)”。
左边是白,右边是黑,中间是灰。你的线要划在非常靠左的位置,以至于过线之后的很大一块灰色区域仍然是比较白的 —— 那块区域就是缓冲区。过了缓冲区,灰色才变得比较黑。
把线划在这里,有了缓冲区,你就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是因为哪怕稍微越线一点,你仍然是安全的。你的坚持、你的原则、你的纪律,应该在缓冲区之外。
比如吃饼干,如果每天吃三块太多了,吃两块行不行在两可之间,那你就应该规定自己每天吃一块。一块饼干是绝对安全的,偶尔越线其实问题不大,但这条线的存在会让你在越线的时候感到很内疚。
再比如职场性骚扰,我们可以这么划线:除了女方主动的握手之外,男女之间应该没有任何身体接触。这条线有点严厉,但是非常安全:稍微的越线行为不会给女性带来巨大伤害,但是能给男性带来很大的警醒。
其实商家在设定食品过期时间的时候,就已经留了一定的缓冲区。宁可过分安全,也不能有一点危险。事实上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不应该过分在意过期时间。
这就是黑白决策。黑白决策保证了原则性。但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灵活性,划了线就寸土不让,那似乎也不能叫灰度认知黑白决策,这该叫黑白认知黑白决策没区别。有了灰度认知最重要的体现是决策的点灵活性,具体决策要看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