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慢慢发现,虽然看了不少文章,但是自己真正动脑筋思考的时候并不多。
在网上逛的时间久了,很容易发现,如果认真筛选过自己的信息来源,而且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付费的话,还是很容易找到海量的高质量信息来源的。但是,看完那么多文章,在看的时候以及在看过之后,自己真的有思考过吗?
首先,在网络随手可及的今天,思考的起点应该就是搜索了。在阅读时看到有不懂的、作者交代得不够清楚的地方,就先停下来,把没看懂的地方复制粘贴,百度一下至少还是做得到的吧?这样虽然很简单,但是自己一直以来看到不懂的东西,都是抱着“管它呢,反正不影响我理解文章就好了”,然后也就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看懂了作者到底是在讲什么,一路把文章看完了就走人。例如,前一段时间在一篇文章里看到“VIE模式”(可变利益实体),也没有仔细去领会这个结构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看完文章之后除了记得“VIE”这三个字母之外,什么都说不出来。
其次,自己在阅读中还有个问题:只要那个人是权威,而且消息渠道又比较正规,就直接听信别人的结论,心里半个问号都不打。“那个人是权威,信息来源又是正规渠道,我又什么都不懂,那他说的肯定就是对的了,干嘛要怀疑呢?”首先,即使是一些很专业的内容,自己一时半会看不懂,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那暂时在心里留个问号也好——学说理论总是在不断被更新、被推翻,阅读时要有这个意识。其次,一些论述,专业性上读者或许插不上嘴,但在论述的逻辑上读者还是可以分析的,一些明显前后矛盾的地方(例如前文提到某理论有充足的实验数据支持,后文又说这些实验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作为读者是可以看出来的。最后,诸如价值观等非常主观的言论和文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不必要照单全收。
再次,在读完文章之后,没有任何回顾:没有梳理文章的思路,没有想过文章的闪光点以及和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如何整合,更没有想过作者在文中留下的问题,而是单纯满足于“看完了文章就够了”,其实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最后,读过好的文章后,没有复习。不少文章只是读过一次就再也没有看过了。
二
前一段时间看完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拿书里说的“低智商”行为对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发现自己其实抱着同样的懒惰心态:这些都是厉害的人说的高级的信息,我只要听着,然后照单全收就好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很多东西自己看上去是懂了,但其实也就是“听说过有这么回事”而已,至于背后的原理机制,自己其实一窍不通,即使拿出去说话,也不过是当做谈资,对实际问题没有多少帮助。
思考不能由别人代劳。自己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哪怕再简单、再粗陋、再离谱,也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如果是错的,后果也只能由自己承担。别人给出的现成的结论,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即使最后做出来的结果再漂亮也不能算是自己的——离开了给你现成结论的那个人,你自己一步都走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