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聊”的三重境界,你到第几重了?

“无聊”的三重境界,你到第几重了?

作者: 林小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3-27 23:28 被阅读0次

这几天,我被一个叫“王村村”的网红博主圈了粉。

王村村何许人也?

知乎上对他的解释是:

一个经常把“我是村村,希望你开心”作为口头禅的清流网红;

一个无聊到数米、数草莓籽、试图舔大号棒棒糖到嘴巴流血的清流网红;

一个用上万只气球把一只猪吊起来的清流网红。

大众对他的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无聊,也有人说他有趣。还有人说他家里有矿,要不然怎么有时间做这么无聊的事。

说实话,我挺羡慕他的“无聊”。尤其羡慕的是,他把无聊演绎成了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作为一个励志成为无聊的人,他把无聊分为以下三个晋级阶段:古典主义无聊、现实主义无聊、魔幻现实主义无聊。

在第一阶段的古典主义无聊,他用6小时数了一碗米(16520粒);用3小时数了草莓籽(289.2颗);在天桥下手机贴了200层手机膜。

在这个阶段,他得出无聊的第一个境界:“非常耗时间,而且毫无意义”。简称:“吃饱了没事干”

无所事事、毫无意义,这是真正的无聊。大部分都处在这个境界,应对无聊的办法,无非是找个人、找件事来消磨时间。

重点是消磨时间,但兴趣缺缺。

经历了古典主义无聊的迷茫期之后,王村村同学进入了无聊的第二重境界:现实主义无聊。

他和自己邻居比拼无聊,贴对联、做棉被;建立仓储系统:给每一个物品编码,录入电脑;

建立彩票系统:即摇号机,定期举办个人福利彩票,一张彩票100,如果没有中奖,就放到奖池作为自己的养老基金;

将自己的1.5㎡浴缸改为游泳池,并称为“马尔代夫”。

相比之前的古典主义无聊,这时候的无聊开始慢慢变得有趣,甚至多了一些现实意义。

但王村村又觉得,虽然自己在做的无聊的事情慢慢开始变得有趣,但这些事除了无聊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内涵,也没有突破大家对无聊的想象。

也就是说,你只要花点时间,你也能做得出来。

后来他就进入到了魔幻(sheng)现实(jing)主义阶段。

比如,作为一个暂时租三十几平方的上班族,却羡慕田园生活,所以王村村就决定在“马尔代夫”(就是被他砸了的浴缸)种水稻;

想要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虽然暂时买不起,索性先买三个车轮子凑合改装个小车,还装了车牌:琼BWCC。

用两万根光纤做帝国大厦;

为了给朋友做菜,花了几个月时间自己种菜、自己打锅、捏碗、做菜板一系列下来,终于在野外钻木取火做了一盘硬核菜。

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无聊”这件事改变了很多他对世界的看法:任何一种东西或者方式,都能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驱动力。

知乎上有个提问叫:“一个人无聊至极是怎样一种体验?”共有2682个回答。可见,无聊的人还是蛮多的。

从好些答案中可以看到,虽然大多数都属于“吃饱了没事干”的类型,但如果“无聊”只是(彻底的)无所事事,那这种无聊只是维持下去而已。

但如果“无聊”时你想找事情去填补,哪怕是漫无目的地自说自话,当量变引起质变时,“无聊”变开始逐渐变得“有趣”了。

比如说,研究杨贵妃进宫时是不是处女,够不够无聊?可是陈寅恪先生不这么认为,于是他花了大力气考证唐代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问题,并生生写出一本书来,叫《元白诗笺证稿》。

但是大师并没有按套路出牌,即便是无聊,他开出了一片洞天。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他研究杨贵妃进宫时是不是处女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唐代文化兴盛之因,以为汉人与胡人混血杂交为主要原因,同时也想证明华胡混血所带来的贞洁观念上的转变。

是不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不过还蛮有趣。

但钱钟书先生认为,陈寅恪的这些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大部分人也觉得,王村村做得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事,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可是,我们做得每件事都能以“有用”“有意义”为标准去权衡吗?

高晓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一定要让孩子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活着只是为了买车买房生儿育女,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再说,这个世界真正做到世俗意义“成功”的人,凤毛麟角。成功是命,无法教育,能够让自己心安理得在漫长岁月中活得从容已是某种意义的“成功”。

说到底,能不能把“无聊”变有趣,其实是个三观问题。

本质上,王村村式的“无聊”,除了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与探寻外,更是一种“反抗”。反抗什么呢?反抗被默守的陈规。

简单说来,就是摆脱实用主义的桎梏。因为一实用,就须得用最简捷的方式处理问题,久而久之这就成了规范,权衡的标准就成了我们做这件事情是否有用、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

但能让我们发自内心感到愉悦并有趣的事,恰恰是一些“无用”之事。比如,王村村自己花了三天时间去学钻戒钻工,然后告诉大家:“八心八钻在钻工里是最简单的一种。”多好玩,多有趣。

不做无用之事,何遣有涯之生?这世上,有趣的灵魂其实很多,只是藏得还有些深。

值得一提的是,王村村在“决定成为一个无聊的人”之前,曾经对“无聊”做过市场调研市场细分

那还是4年前,他正在考虑微博的长远定位和内容产出,在细分市场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个定位:无聊

每次他跟朋友去聊这个事情,大家都是一脸惊愕,因为听到无聊两个字,会下意识觉得没意思。

但他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无聊,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来自于大家有太多的事情想做,但是懒得去做,或者想做,又不能去做。

而他要做的,就是代替他们去做这些事情。

于是,他给自己的人格定义是:不按套路出牌、搞笑、耍贱、特别执着。

但这些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这些人格,在他本人的人格里能找到,并不是他虚构的,他只是刻意放大了这些人格。

选准了方向后,他就在这条路上一路走。为了做个敬业的“无聊”的人,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产品输出,强化标签。

从垂直细分市场,到给自己贴上标签,再到定型固化,王村村对于“无聊”的坚持与自我塑造、包装,无疑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营销案例。

这个案例给了我三个启示:

1、“无聊”是件很专业的事;

2、“无聊”需要坚持不懈:

3、“无聊”到了一定境界就变成了有趣。

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拼的就不是技术了,而是精神、灵魂。若心存此念,行行皆然,概莫能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聊”的三重境界,你到第几重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hz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