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王崧舟《观课十讲》(三)——精准设置支架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读王崧舟《观课十讲》(三)——精准设置支架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作者: 宸宝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2-05-08 18:37 被阅读0次
    一、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桥》这篇课文选自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第4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如果我们从阅读学习的角度来把握解析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那么可以从以下4点来分析:

          第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唤醒了学生自觉的文体意识。由于本单元属于文体单元,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它都是小说。小说的解读和散文童话以及古诗差异是不一样的,需要我们去唤醒学生自觉的文体意识。

            第二,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它虽然表述的非常简单,但其实向我们提供了小说,这一文体所必备的知识,那就是“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第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向我们提示了核心的文体概念。解读小说,最主要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把握人物的形象。

            第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向我们指出了关键的阅读策略。小说阅读策略的核心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而它的难点是关注情节、环境与人物形象之间的联系。

    二、《桥》文本解读三层次

          第一层次:

          《桥》这篇课文所属的单元是小说单元,而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的。我们要读小说就是要聚焦人物,并且要把握人物。《桥》中所塑造的老汉这一人物形象,我们在具体解读他的时候,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神态以及动作。

          老汉全文只有4句非常简单的话语,但就这简短的4句话却向我们刻画了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为党支书,他有坚定的党性,党的信念已经化作了他的生命信念。同时作为父亲,他又有美好的人性,在生死考验之间,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 这样一解读,老汉的人物形象就显得非常的神圣伟大。

          第二层次:

        《桥》在小说类型上属于微型小说,它的文本特点就体现在,文本篇幅短小,但小说矛盾冲突非常集中,而且往往出乎意料。

        文中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1.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矛盾。2一些.党员与群众之间的矛盾。3.党员个体,党员群体的矛盾。4.遮蔽与还原的特殊写法,即突转式结局,又叫欧亨利式结尾。

            第三层次:

        微型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桥》这篇课文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语言的短上:从篇幅上来看全文很短,只有511个字;从段落上来看,虽然段落很多有27个,但是字数很少,段落就显得很短;全文有17个短语,每个短语都不超过10个字;文中有17段,每一段都只有一句话,每一句话都不超过10个字。

        所以这篇微型小说的语句非常的短促。这样短促的好处在于,文中人物的对话非常短,人物神态的描写也非常短,但却特别能塑造大义凛然的人物形象。再者短处的语言可以让小说的情节得以快速的推进。

    三、《桥》的学习任务及要求

      第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这一学习任务指向学生的朗读,要求他们读出感情读好短语。

    第二,“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这一学习任务直接指向小说最重要的要素即人物,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的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角度来感受人物的形象。

    第三,“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一学习任务,主要指向小说中的第二大要素环境要求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表现的作用,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有着怎样的作用。

    第四,“小说最后才点名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一学习任务是指向小说的结局,也就是我们称为“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的结局。

    四、以何捷《桥》课堂实录观摩为例

          语文要素属于一级目标,那么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设置的语文学习任务就属于二级目标。 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这篇课文的主要学习任务,围绕上述学习任务,以及联系前文对这篇小说的细读,确定本课的核心目标是结合环境和情节描写,通过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感受其人物的光辉形象。围绕上述核心目标,何捷老师用了40分钟,涵盖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展示内容,安排了三个教学板块。

        板块一:聚焦人物,从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个板块中,何捷老师精准设置教学支架,让学生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多个角度去感受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一开始,何捷老师就引导学生区分主人公与其他人物。因为我们在阅读短篇小说的时候,感受人物形象,主要是指感受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读者的目光还有注意力,主要应该是集中在主人公的身上。在此基础上,他遵循着“”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一个阅读心理过程,引导学生读懂人物形象。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直观地把握人物形象,再引导学生从局部也就是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细细的分析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再次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从而让学生由最初的直觉思维,体验转化为深入的理解思维体验。

        在这个板块中,何捷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懂人物形象时,主要是抓住主人公的4句话,还有他说话时的人物神态也就是提示语。因为《桥》这篇小说中,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是融在一起的。何捷老师便让学生根据提示语,细细的品读主人公的语言,以此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这个板块中最亮眼的地方就是何洁老师引入了。本单元的《穷人》这篇课文。当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这篇课文中几乎没有提示语以及人物形态的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同一单元,同样的文体,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却完全不同,这种“同中辨异”的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借鉴。通过同中辨异,能够让学生灵活的多角度的体会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由于何捷老师精准的设置了支架,引导了学生聚焦人物,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人物形象,今儿理解了,写小说关键不在于写多写少,写长写短,而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怎么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就怎么写他的语言或者神态。

          板块二:聚焦环境,通过联系人物表现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在这一板块当中,何捷老师采用了三步走教学法。

        首先让学生集中体会环境描写的语言特点。将文中6段描写环境的文字呈现在课件上,然后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来感受当时的环境,从而让学生整体把握环境描写的语言特点就是语言短促。

        其次提供向导支架,引导学生结合环境描写,深入感受人物形象。通过一系列的烘托和反衬,让学生立刻就能体会到鲜明的落差和对比,环境描写,周围的为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形象的有利途径,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密切更丰满。

          最后采用同种辨异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在这里,何洁老师再次引入《穷人》这篇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与《桥》完全相反,穷人当中的环境描写特别绵长,而《桥》的环境描写特别短促。虽然方式不同,但是他们同样能够很好的衬托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辨析,能够。给学生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理解把握环境描写对于人物表现的作用。

          板块三:聚焦情节,通过还原人物内心,体会情节设置的作用。

            在这一板块中,何捷老师首先聚焦小说结尾的一种突转式的欧亨利结尾。唤醒学生初次阅读时的情感体验,感动惊讶和震撼。在这个基础上呢,何洁老师改变叙事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突转结构的作用和妙处。

          与其在文章一开篇就直接挑明老支书和小伙子之间的父子关系,和直到文章末尾才挑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后何捷老师引导学生重读结尾以及前文的部分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理解。

          40分钟两个课时。何捷老师,通过细读文本,依据本单元语文要素,确定本课核心目标,设计三个语文教学板块。可以这样说,之所以能够在短促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得益于他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精准的设置了支架,有效落实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

          通过向导支架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方向。所谓向导支架是指无论是聚焦人物,聚焦环境,还是聚焦情节。何捷老师总会在一开始给学生提供一段辅助内容。比如,他告诉学生们,小说情节通常是由若干具体事件组成的,而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这个情节向导支架就让学生明确了情节的含义以及多情节是最主要的任务是抓住矛盾冲突。

        通过问题支架,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老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犹如摘桃子,属于跳一跳能够到的。区间度。比如在引导学生聚焦人物形象,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时,何老师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然后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切入,体会老支书的人物形象。

          通过互文支架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在这堂展示课中,何洁老师先后提供了两次互文资料。在聚焦人物时联系《穷人》中的人物形态和语言描写,在聚焦环境时又一次的联系《穷人》当中的环境描写。两篇小说中不同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形成了一种互文的关系,很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通过情感支架,激活学生的体验。基于体验的思考,往往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基于逻辑的思考,比较冷静,理智和客观。何老师通过配乐朗读,师生合作朗读等地为学生创造独特的情结,激活学生的情感提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通过建议支架,内化学生的碎片经验。基本上在每一个板块的结尾,何捷老师都会为学生提供一句或几句非常经典的阅读经验。比如情节展示着作者的构思,情节影响着小说的品质。正是这样的,建议支架类化了学生原有的碎片经验,帮助学生梳理,体验将建议,很好的通话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和素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王崧舟《观课十讲》(三)——精准设置支架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iq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