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eek和Linkedin上投递的第一份简历算起,在澳洲的正式求职之旅开始于10月9号。实际上我之前就已经在准备简历,和做一些简单信息收集工作。
本系列文章计划详细记录下我的求职过程,和分析各中成败缘由。一来当作是复盘,学习和成长,提高自己以后可能再去面试或者面试别人的水平;二来总结下经验,希望对以后有类似处境的朋友有所帮助和启发。
虽然有以前同事在澳洲,但在墨尔本这座城市,我并没有一度人脉,二度人脉倒是不少,而我向来是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于是决定主要精力放在自力更生上。然而,对于一个没有本地工作经验的外国人,要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这个任务看上去也不是很简单。
职业定位选择
从社交媒体和其他二度人脉了解到的一个相对残酷的事实是:在澳洲华人IT从业者职位普遍不高(职位本身没有高低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这里是想说明华人很难在本地公司做到管理层或者高层以上的职位),甚至有个微信群里面说整个悉尼就没有几个Tech Leader… 我没有途径去详细考证这个结论,但对这个结论本身,我并不惊讶。因为从周围公园遛娃认识的父母了解到的一个事实是:中途来这边工作的华人,几乎没有英文很流利的。注意是几乎没有。他们一般在公司难以做到和同事聊人生和谈理想的境界。也倒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受限于语言能力。但他们的技术普遍不错,在公司一般能出色完成甚至做到指导同事技术的水平。
我在国内工作过的公司多是知名企业,甚至有西方国家认可度很高的世界500强外企。最近一份工作的 title 是 System Architecture(信息安全领域的一家国有企业)。我非常清楚做一个 System Architecture 对沟通能力要求很高,这一点从LinkedIn上招聘需求也可以看出:但凡招聘 Architecture 相关职位的,都强调 excellen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customer engagement。我的英文虽然并不差(面试过程中几乎没有要求别人再说一遍的情况),但是要达到 Native Speaker 的级别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去应聘 System Architecture 基本没戏。和竞争者比起来,我在语言,沟通和文化上没有一点优势。加上周围新认识朋友也是建议,如果面试 System Architecture 会很难。权衡下,我默默的把简历上的 title 改成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Developer & Lead Developer…最后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我相信,以这个为起点,练好英文,再谋发展也不迟。在公司选择上,基本锁定上市公司或者规模比较大的知名企业,我觉得好的起点可以让自己以后走的更远。
自身情况分析
从简历上能看出来的客观事实出发,SWOT下自己情况和处境。
- Strength:CS相关专业(有些企业比较认同科班出生的CS),10年+IT从业经验,世界500强IT外企工作经验;
- Weakness:没有本地工作经验,不太了解本地技术偏好和方法论;英文虽能自如沟通,但远不如Native Speaker;
- Opportunity: 虽然墨尔本IT需求量远没有上海那么多,但是随便在招聘网站上一艘,IT的职位数量远超其他行业,薪资水平也高于很多其他行业。
- Threat:竞争对手是文化认同高的本地人和团结一致,英文流利,表现力强的印度人。很多本地公司的IT高管都是印度人。
这么分析来,我觉得要在墨尔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虽然不太容易,但也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任务。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死磕自己的英文,英文的流利程度直接决定了以后能在这里的职场走多远。于是除了投简历以外,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死磕英文上,一篇篇的背诵英文短文,积累语料和培养脱口而出的语感。
如何投递简历
当然,拿出一份没有错别字,重点突出和条理清晰的简历,是准备找工作最起码的诚意。我在花了一周时间修改和准备简历后才开始投递的。关于简历,期间,通过小朋友认识的一位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的朋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非常感激。
至于网上那些教你如何写优秀简历的教程提供的标准和模板,我觉得无需全盘照搬,拘泥于其形式,多参考和吸取精华即可。因为可能不同资历的HR会对相同的简历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更何况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有些HR自己都无法全面理解其招聘职位的各方面要求。简历最重要的是突出自己的优点,从HR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做到让HR在几秒目光扫描的时间内看到你简历里面他最关注的东西。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可以参照一些套路,如STAR法则,重点写自己的业绩和成果,基于事实的描述,每项优点描述要有事实为论据。也要多想想HR会使用什么关键词搜索简历,然后重点突出此类关键词。无论如何,始终要记住,简历在求职过程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你过HR筛选,顺利进入下一轮面试。
我一开始锁定了三个求职网站LinkedIn, Seek,Indeed。其中Seek,Indeed是澳洲本土知名度比较高的求职网站,分别相当于国内的51job和58同城招聘信息。通过简单研究发现,可能因为Indeed上的招聘信息是免费发布的,上面的职位以创业公司和小公司居多。但这与我的定位和目标不一致,于是放弃在Indeed上投递。
之后集中在Seek上投递简历,毕竟Seek是号称澳洲第一的求职招聘网站,理应更靠谱。但后来发现由Seek带来的电话呼入量并不如LinkedIn。很多时候Seek上投的职位,HR还会去看看你的LinkedIn信息。于是决定:以在LinkedIn上投简历为主,Seek为辅。HR更青睐LinkedIn可能是因为LinkedIn有你曾经的老板和同事,更容易验证简历真实性。期间也尝试在Stack Overflow上投过,但是没有一个回应,可能是我Stack Overflow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缘故吧。根据我掌握的信息,这几个网站的特点如下,仅供参考:
- LinkedIn:以公司HR发布的职务较多,也比较靠谱,真实招聘需求比例高。
- Seek:上中介的职位比较多,很多职位很可能是中介公司为了丰富人才库和储备而发布的。
- Indeed:上很多职位,质量良莠不齐。他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上面的简历是公开的,在简历准备阶段,可以通过查看和参考别人的简历来完善自己的简历,尤其在英文用词和表达方面,很多看上去是印度人名字的,简历往往写的非常认真和精彩,很有参考价值。
一般在投递简历之后几天到一周时间,就会收到电话联系或邮件联系,甚至当天就能收到反馈。如果你投递一周后没有任何反应,请多参考Indeed上别人的简历,认真修改自己的简历之后再继续。
联系我的HR一般会问我的个人情况,签证情况和简单介绍之前的工作经历。有点意外的是这边的HR一般在第一次沟通的时候就会和你讨论对工资的期待,这点务必事先做好功课。
关于薪资
我虽然也做过功课,比如通过政府网站公布的一些信息和其他网站,如Grassdoor了解各个公司的薪资范围,但是我开始并不很熟悉状况。一开始按照平均工资水平加上一个基数报价,都没有下文。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以下结论并不一定客观,更多是个人感受),澳洲和中国收入分布不太一样,在中国,同行业从业者的工资水平差异很大。3年工作经验和10年工作经验的工资可能相差好几倍,但这里的差距没有这么明显。比如,墨尔本平均年薪10W澳币的意思是:大部分人的工资都在平均线左右,普通刚毕业学生比平均工资少2-3w,资历深点的大牛也最多比平均工资高5-6w,有一定工作年限的通常比平均工资高2-4w,而高5-6w已是很罕见了。除非临时工,合同工,一般几个月期限的合同工的工资比同样职位但是permanent position的工资高10%-30%左右。
澳洲这边薪资组成是base pay, super(养老金) 和bonus。当然,个人所得税是所有国家都要交的,这里不讨论。比如你要求年收入10w的package,意思是包含所有的部分,到手工资最低。如果是10w plus super意思是公司会额外帮你付super。super一般是工资的8%。工资也可以按周,税前税后去谈,网上有工资计算器,最好结合自己的情况事先考虑好,否则临时应付会很被动。我在并没有太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最终决定工资要求就按平均工资稍微加一点报价,并且强调工资可以商量。
如何增加面试机会
首先,你需要想尽各种办法迅速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据说澳洲只有1/5的工作职位才会被发布到职业中介和求职招聘网站。大部分都是通过内部推荐消化掉了。可入手的地方是:有娃的可以抽空去公园或者博物馆和有娃的父母多聊聊,参加一些有价值的meetup多和电梯里面相遇的人打招呼,甚至是感觉靠谱的邻居都是可以作为你扩展社交的起点,让你的曾经的同事朋友甚至是老板都知道你在找工作以增加机会和扩展信息来源。
事实证明这确实很重要,我最开始有深入接触的两家公司都是通过在公园遛娃华人父母前辈们得到的信息。
其次,就是一定要保证每天简历的投递率,因为海投过去的简历被HR看到的几率并不大。只有在保证输入量的前提下才能有一定的面试转化率。我在与两家公司接触后没有继续投递简历,导致后面的面试机会衔接不上,白白浪费了不少时间。所以一定要在没有offer之前,甚至是没有满意offer之前,保持每天简历投递量。其中职业中介职位也考虑多投递。IT的圈子很小,在有次一个职业中介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和我面试过的公司HR很熟。所以,保持和维护和职业中介的关系,说不定哪天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聊聊自己投递简历的过程。一开始,我每封简历都根据公司职位做针对性修改,每次投递都写一封针对性的cover letter。虽然很多网上教程都极力推荐针对职位和公司写不同的简历和cover letter,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其实没有太多必要,因为对求职者来说效率太低了。从我的情况来看,认真写的cover letter和针对性的简历的并没有大幅度的增加简历的浏览率和通过率,还不如稍微动下手多投几封靠谱,当然也有可能是我那些针对性的cover letter写的质量不高,因为写的多了,自然没有时间精雕细琢。于是后来我改变了策略,修改我的简历,把我最擅长和最想要的职位特点明确的体现在简历上。然后根据我自己的需求找工作,只用这一份简历海投。我的思路是,假如我对一个职位有针对性的修改了简历,势必会放入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和技术描述。而到了面试环节,自己就会面临用不太擅长地方去和竞争对手最擅长的地方去竞争,这完全没有优势和胜算。就算能通过前几轮面试,随着竞争对手的越来越强,很可能最后一轮通过不了,这个过程反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反之,我是用自己最擅长领域和技术来和竞争者PK,胜算自然大很多。这样做还有一个附加的好处是,你更能遇到到价值观和你契合的公司。
在改变了策略之后,简历浏览量虽然有所下降,但电话呼入量比之前有所提升,而且在我修改简历第二天之后(当然这也可能纯属巧合,呼入量可能是之前的累积效果),就有世界500强IT服务公司Cognizant的HR主动发邮件联系,说我的简历与他们正在招聘的职位要求非常匹配(可惜他们不在墨尔本招人)。
总结
最后总结下重点,方便没时间看太多文字的同学:
- 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定位,要做到如果有职业中介联系你,你能清楚明确的告诉他你要找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对工作的要求。
- 认真准备简历,把自己最擅长的能力体现在简历上,按照自己最有优势的地方选择契合的公司逐一海投,在没有offer之前,保证投递量。而不是修改自己简历去适配公司。
- 开始根据自己的情况多试试各大招聘网站,找出一两个效率高的重点经营。
- 想尽一切办法寻找资源提高输入(简历曝光量)和信息来源,如扩大自己社交圈子,和职业中介维护良好的关系,让身边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你在找工作。
- 提前准备好薪资构成等各个方面信息,以及明确自己的期待。澳洲HR几乎都会在第一次联系你时询问薪资期待。
之后打算继续写一些具体经历和经验总结,包含面试中必定会遇到的高频问题的思考与总结。下一篇会写第一家走到最后一面但是没有给offer的公司MYOB的面试过程,敬请期待。
已更新:我的墨尔本求职之旅 - 第一个进行到最后一轮的面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