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时间很长,可以填满很多事物;一年时间很短,还未意识便转瞬即逝。
还记得去年加入心教师培训后的第一个实践作业:寻找一个焦点学生。因为小浩的特殊,他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在众多学生中,他成了我的“幸运儿”,选择原因:自从确定我担任他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之后,每次见到我——不论是在他熟悉的教室里还是在校园里,他都会有特别的仪式——面向我笔直地站好,然后很庄重的、面无表情的边鞠躬边道“老师好!”每次都会动作循环三次,无一例外。说完后他不会再有多余的话,然后转身就走,很酷也很冷漠的感觉。即便周遭人对此多有诟病,他却全然不顾。这特立独行的举动确实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据我所知,那近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平日里他话并不多,而此举动也没对其他老师做过。
起初,对于小浩真的不了解,因为小学时的他应该不算出挑,不然小学时总会有所耳闻的,毕竟老师们闲谈中的学生最多的不是出挑的就是特立独行的,而小学的他在我这儿几乎就是个“小透明”。当然,他应该也不是“特殊学生”的那种,毕竟从教书以来遇到的“特殊”学生不在少数,而且都是只有你想象不到的那种特殊。而他,除了给我“尊重”的“仪式感”时会让我短暂的记起,其他时候好像压根儿就是不复存在一般。这种落差,促使我下意识的对他多一些关注。当然,出于学以致用,在心教师培训的实践过程中让我也不得不要对他多一些关注。
混沌的试探
最开始,我也有找他谈过好几次话,然而也许是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太强,很多时候我们的谈话都成了我一个人的“表演”,他依旧是一如既往地的冷漠。面对如此油盐不进之人,我的努力就像大力士用尽全身力气向太空狠狠打出的一拳那般无力。而他,好似一个太极高手般,用四两拨千斤的“不变”轻松化解了我“咄咄逼人”的“戾气”。
后来,他的“不变”促使了我的“改变”,我放下了最初他对我冷漠的成见,选择“以德报怨”,于是我开始努力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不完美的人身上竟也有如此多的亮点:
1、他话不多;
2、上课很专心;
3、待同学很友善;
4、书写认真;
5、声音虽有吐字不清、含糊,却很有磁性;
6、他的笑容很阳光(课下跟熟悉的同学一起聊天时,他会笑得很灿烂);
7、他的文章写得很细腻,尤其在写人的文章中,善于抓特点;
8、他很孝顺(虽然现在还不会做饭,但他会帮年迈的奶奶做家务、打下手——从聊天中得知);
9、他体育不好,但他会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集体荣誉感强;
10、他很大度,不会因为同学借东西不慎损坏而斤斤计较,抓住不放。
……
在观察过程中,他的笑容很灿烂,这个点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或许就是因为前半个学期他对我太“冷”了,和课下与同学相处时的反差太大,所以他的笑会显得格外的“温暖”。都说“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他的笑不做作,不痴傻,很真诚、很温暖,有这个年纪该有的、难得的单纯。
走进的开始
这个学期开学初,经过了一个假期,加上开学初这断断续续的上课、放假、上课,他的心好像又回到了上个学期的期初,不,准确点说状态比上学期初更不在状态。他的眼神里好似多了些空洞跟迷茫。上学期前半个学期,他虽对我冷漠,但课上却是在状态的,眼里也是有光的。
周一,他没交作业,下午我特意找他聊了聊。从他进我办公室那会儿,他的脸上又重现了上学期初的冷漠,没有任何表情,似乎他早已预判出接下来要发生的一切——上个学期当他向我敞开心扉畅聊的时候他说过,小学的时候他在老师那儿几乎没有存在感,他不出挑,不惹事,也从不表现自己,为了让老师几乎注意不到他,他甚至在老师面前都不会有任何表情——所以,我知道他又一次将心门关上了。
读懂了他的意图,我让他搬了凳子在我旁边坐下:
Me:“听说你这个假期很努力,力气都变大了是吗?”
小浩一脸惊讶的看了看我,然后抿着嘴,挑了挑眉,想了想,摇摇头。
Me:“来,坐下来,跟老师掰掰手腕看看。”
他拘谨地站直了身体,摇着头往后退了两步。
Me:“来,没别的意思,我就想看看同学们是不是骗我了。”
说着,我左手示意他坐下,右手已摆好了掰手腕的姿势。眼见着推脱不了了,他坐了下来,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了“迎战”。
Me:“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发力啦!”(从他冰凉的手,已觉察出了他内心的惶恐与局促)“开始!”
他有些措手不及,但对抗中却也感受到了他的力量,当然,还有他的顾虑——他没有全心全意在对战,他的力气比我大,但他却不会想着赢我——僵持了十来秒钟,没分胜负,但我似乎已全力备战了,他却气定神闲。所以,我结束了这场“对战”。而他,似乎也放松了许多。
Me:“你赢了。我输了。现在你可以告诉我你欠作业的原因,而我绝对不会批评或是指责你。”
他有些讶异地看了看我,嘴角留着一抹难以捉摸的笑,思虑了良久:“周末在家玩手机、看电视,玩忘了……”(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所以说着说着便没了底气)
Me:“近来除了动画片还有什么好看的电视或电影吗?给我也推荐推荐呗。”
小浩:“老师,我错了……”(他一脸不敢相信的表情)
Me:“我让你给我推荐电视电影,怎么又错啦呢?”
小浩:“我忘写作业了。”
Me:“前面你赢了我,我说过不会为你这次欠交的原因而批评或指责你的。而且,想让你给我推荐,一是我真的不知道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视或电影;二是想知道现在你们会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电影。没别的。”
小浩:“其实我也不知道具体什么好看,只是觉得看手机、看电视时间会过得很快,什么都不用想,有些视频还很搞笑。”
Me:“那你是想成为那些搞笑的人吗?还是什么呢?”
小浩:“这个怎么说了,他们搞笑是搞笑,也给很多人带来了短暂的快乐,但我却不想成为他们。”
Me:“为什么呢?”
小浩:“看上去很傻。”
Me:“那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了?”
小浩沉默了很久,说道:“我也不知道。”
Me:“想成为身边的哪些人吗?”
小浩:“我不清楚……”
Me:“那你现在还可以选择,你不想成为哪些人了?”
小浩:“……嗯,我不想像我爸妈他们那样总在外面打工,也不想像*鑫(班上大字不识的同学)那样天天混日子。”
Me:“不想像爸妈那样在外面打工,那你将来想干什么了?”
小浩:“我想上班。”
Me:“上班分很多种啊。公司白领是上班,老师上课是上班,爸妈在外打工也同样是上班,只要生命不止,我们大家都是在上班啊!”
小浩:“我想像老师这样。”
Me:“那你是想当老师吗?”
小浩看看我,想了想,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
Me:“那你觉得怎样才能当老师了?我们学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这个人人皆可为师的社会,你想成为怎样的一名老师了?”
小浩:“教人读书、知礼的老师。”
Me:“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教人读书、知礼了?”
小浩:“首先要自己会,多读、多学,学会了、搞懂了才能教别人。”
Me:“那我们现在还是学生的时候可以怎么做了?”
小浩:“好好听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懂就问,有时间还要多看课外书才行。”
Me:“我就知道,其实你什么都懂。今天你本可以轻松的赢我,但你没有。说明你有实力,只是还没有展露出来罢了。我相信通过你不断努力,以后其他方面的潜能也会慢慢被挖掘出来。加油哦!”
他开心地笑了。
……
打开“对话”,需要迂回战术。深挖,前提需要静心、净心再加以耐心才能掘出惊喜的宝藏。
深入从心痛启
3月17日大课间,借着昨天写作的东风,我将小浩特意叫到办公室“喝茶”。他对我并不设防,或许如他所说他更愿意在我面前做最真实的自己,不装、不作,高兴了就笑,不开心了就板着个脸——不过自从年前跟他聊过几次后,他每次见到我都是挺开心的。
他永远不知每次我看似很随意的闲聊都是指向很明确的铺垫。
从上学期的几次写作中隐约发现他好像总在刻意“回避”着写他的父母,即便我要求写,他也会用假想来替代。这点让我一直心存疑虑,只是碍于先前的他好像还没那么的信任我,所以总觉着找不到合适的时机。
今天,为了让他可以袒露得更彻底,绕了不知多少弯,最后终于绕回到了“父母”的话题上。曾经我问过他,为什么会将我“区别对待”?他说因为看到我会让他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像母亲一样。然而今天,我问他如何形容他的父亲时,他竟然显得一脸茫然,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因为他的脑海里“父亲”好像跟他没有过什么记忆。唯一的就是父亲过年回家叫他单独干了几次家务。他们没有一起聊过天,没有一起做过游戏,甚至沟通都几乎没有——当得知这些时,一阵酸楚酸突然涌上心头。强忍着,继续问道:“那么妈妈了?你说我像妈妈,那你如何形容你的妈妈了?”他想了很久,蹦出来了几个蹩脚词,然后抬眼望着我,眼里泛着些许泪光,抿着嘴,挤出了一丝笑意。但是,我却看到了他嘴角在轻微的抽搐——他的笑,装得太假了……
那一刻,说实话,看着无奈却又要装得很懂事的他,心都要碎了。这个从两岁多就开始留守的14岁的男生,他心里得压抑多少才能让原本活泼好动的年纪变得如此深沉?是他不想爸爸妈妈吗?不是!他想。只是,他知道想没用。他的情感、他的心里话从来都没有人可以诉说,即便是他最亲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说从小因为家住得偏远,他甚至都没有玩伴、没有朋友,直到小学六年级,独来独往的他才开始有了一两个朋友。他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渴望像其他孩子那样跟父母说说笑笑,哪怕是被父母训斥都会让他觉得是一种幸福。
——原来,他承载了这么多!
中午我将小浩叫到办公室,让他用我的手机给他妈妈打了个电话,电话接通后小浩妈妈首先表现得很诧异——因为是陌生号码,随即听到孩子的声音后,她好像瞬间变得很平静,没有我预想的那份惊喜。母子二人简单的寒暄过后,气氛开始变得死一般的尴尬。最后我提醒小浩,让他跟妈妈说一句“妈,我想你了。”可是,老半天,小浩几次话到嘴边,又为难的摇摇头,将话掖了回去。眼见着快到上课时间了,见此状,我只能接过电话,示意小浩先回教室。
我们可以毫不遮掩的展示我们的幸福与快乐,却总要想方设法地隐匿心底深处的痛楚。只有将痛楚解绑,才能让幸福疗养。
前不久,学校做了一次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因为学校场地有限,所以只能让每个班选了几名代表参与,小浩并没有被他们的班主任选中。活动结束后,我让他到我办公室,给他单独做了一个活动环节的测试:
1、如果世界末日来临,现在你有一条救生船,你是唯一一个能驾驶救生舟的船长,现在你只能带上10个你认为最为重要的人,你会带谁一起驶向生的彼岸?请写出《我最重要的人》(10个),可以是对他(她)的称呼,也可以是他(她)的名字。令我惊讶的是我竟然出现在了他的“榜单”上。
2、情境考验。因为船的承载力有限,每行驶一段时间必须将一个人推下海,将他(她)的名字划掉,这意味着这个人可能从此就从你的世界里消失了,请在每一站做出慎重的选择。前面五轮他虽有犹豫,可还是果断的做出了决定——将同学、朋友和叔叔划去了。最后剩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肖老师”,他说他划不下去了,这几个人他没办法做选择。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又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逃避可能只会加速毁灭性灾难的降临。迫于无奈,他不得不慎之又慎,艰难的将一个个亲人划掉。最后,剩下了“妈妈、肖老师”,他停了下来,问我:“肖老师,我可不可以自己下去?我划不下去了……”“你是唯一能带给这些人生的希望的人,你肯定要留下。”犹豫再三,最后在我的催促下,他终于还是将“肖老师”划掉了。他看看我,红了眼眶,欲言又止。
3、请给你最最重要的一个人(刚刚幸存下来,可以跟你一起抵达生的彼岸的人)写一封信。他洋洋洒洒的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
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测试,竟发现自己与学生而言有如此非凡的意义。看着他润湿的双眼,心不由得一阵酸楚。同时,好像也愈发笃定了自己做教育人的信念。
从隐晦到可见
听小浩六年级的同学说他小学时的成绩在班上还是名列前茅的,所以他本该有自信的资本的,但是他却一直很低调,低调得让人几乎忘了他的存在。说实话,最初的我对他也是存有偏见的,可是随着深入的了解,发现曾经暗淡无光的他开始越发的闪耀——他的笑容越来越多,越来越阳光,曾经总是形单影只的他身边的朋友也开始变多了。
之前只觉着小浩的声音还是挺有磁性的,不想近来发现他的乐感也是很不错的。六一前夕在办公室里,本是玩笑让他给我唱首歌,当提前给我这个大朋友过六一了,不想他竟爽快的答应了,从容地清唱了一首《刚好遇见你》。他唱得很认真,很投入,这是让我很惊讶的。要知道,先前的他见有其他老师在的时候别说唱歌了,就连好好说一句话都要畏首畏尾的,可是那一刻,我发现唱歌全程在调上的他好像自带了自信的光环,他在发光,他在闪亮。
之后,同学们知道了他是会唱歌的,也都很期待他可以高歌一曲。曾经“小透明”般存在的小浩终于开始褪去了“仙衣”的外膜,慢慢地落地,慢慢地变得实在、鲜活。
从试探到走近,再到走进,从偏见到跳脱出的客观,从隐晦到闪亮实在的可见,时间给予了我们成长,挑战给予了我们改变。纵然还有诸多不完美,但相信只要一直在成长与改变的路上我们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