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是我眼中的《红楼梦》。
红楼的读法,我认为分为“篇内”和“篇外”,所谓“篇内”是文本故事的交代转述,因为红楼毕竟是古白话文,只要不是做原文的文本赏析,就完全可以当故事来转述。所谓“篇外”是根据文本内容而做的思考延伸,我写的前三篇基本都属于“篇外”,那今天就写写楔子部分的“篇内”。
原文故事篇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开篇,作者自述说,自己曾有一番梦幻般的经历,但要讲这段故事呢,就先把真事隐藏,借通灵宝玉的一段神话撰写《石头记》的故事,所以文中有人名为“甄士隐”,意思就是将真事隐去巴拉巴拉。又说自己当年经历中,遇到很多了不起的女子,比我们这些男子还出类拔萃,这让自己很惭愧,觉得应该把她们的故事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但是呢我这个人当年是个没用的二世祖,多亏了会投胎,才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后来家里落魄了,我也就彻底没用了,这些女子的故事我却得传下去,那我就用瞎话假话和俗语(假语村言)对付着写一篇故事吧,所以我这故事里又有个人名叫“贾雨村”,意思是我说的是假语村言,你们将就着看,可别笑话我。
各位观众,这本书从哪来的呢,说起来还真是荒唐,话说当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一共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但是补天只用了三万五千六百块,凑了个整数,那多出的一块就很尴尬,被女娲扔在青埂峰山脚下,可是这块石头毕竟是女娲炼的,已经通了灵性(你可以直接理解为这石头已经成精了),有了意识,他发现除了自己之外的小伙伴都去补天了,就很郁闷,天天自怨自艾的。
有一天,这倒霉石头正在那自顾自的叨咕呢,远处走过来一个和尚一个道士,看起来这二位就是仙风道骨,不像凡人,这俩人坐在大石头底下歇脚聊天,聊些神仙啊、仙境啊之类的话题,聊着聊着就扯到人间的情景,说人间有些红尘中的富贵荣华,结果这石头听了就动了凡心,非得缠着这两位老神仙把自己带到人间去享受享受,开始二位老神仙不肯答应,教育石头说“人间的乐事虽然有趣但不能永恒,而且常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也常常乐极生悲、物是人非,说来说去都是一场梦幻一场空,何必去浪费这个精神呢!”但是石头铁了心要下凡,两位神仙觉得他似乎注定要历此一劫,也就不再拒绝,把他变成个扇坠大小的美玉带走了。
后来的后来,不知道过了几千万几亿万年,又有个叫空空道人的访道求仙者,也路过青埂峰,也见到了这块大石头,这时候的大石头已经历劫归来,身上刻满了密密匝匝的文字,空空道人好奇的读去,原来讲述的就是这石头历劫时的故事,还有一首诗做开篇: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的后面就是这石头的历劫故事,但是吧,这段记载里,人物、琐事甚至诗词歌赋都很详细,却没有写明是哪朝哪代、在哪国哪地发生的。
是的,石头身上刻着一部架空文小说。
这空空道人就不太满意,就和石头说,你这小说不行啊,要是拿去发表肯定没流量,你看也没热点题材,也没冲突角色,就那么几个姑娘的故事翻来覆去的讲,甚至还是莫名其妙的架空文,就算拿去改编电视剧都不好找朝代安上去,架空题材过不了审啊,你要想让我帮你发表,要不你再改改?
石头笑着回答说,这位老师这你就不懂了,那些蹭流量、追热点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先说架空历史这事儿,如果真要改编电视剧,我就给你撰个汉代啊唐代啊清代啊什么的,难道我编不圆吗?倒不如像现在这样想怎么写怎么写,没有那么多过审的限制,反而能出真作品。再说题材角色这些,无论什么朝代都是看烂俗故事的人居多,写烂俗故事的人更多,为啥呢,因为烂俗的东西有市场啊,但是这种东西能出好作品么?不能啊。举个例子,现在的才子佳人小说总是夹带私货,谈恋爱就谈恋爱,还非得教育人求功名啊,要上进啊,激昂慷慨催人尿下的,甚至连个丫鬟都满口之乎者也,这不扯呢么!大众读小说就是为了个放松休闲,吃饱喝足的时候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读来放松解闷的,他都累了一天了,这个时候才歇歇,你还非得教育他吗?你饶了他吧。我这故事,贵在一个“真”字,发乎真情,抒乎真意,世人会爱看的。
空空道人听石头说完,低头想了半天,又把这故事《石头记》从头读了一遍,慢慢懂了石头的意思,于是把故事抄下来,带去人间发表传颂。后来因为这段经历倒促使他开悟,修成正果,因为悟透了“情”之一字,所以改名叫“情僧”。这段故事因为是他传抄的,所以也叫《情僧录》,又有个叫吴玉峰的人,题了个书名叫《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又题了个《风月宝鉴》。到曹雪芹手里时,曹雪芹在他家中前前后后为这本书忙活了十年,增删五次,编辑了目录、章节标题,曹雪芹可以说是这本书最尽力的一位编辑,他题的书名是《金陵十二钗》。到脂砚斋手里批注时,脂砚斋更喜欢用《红楼梦》这个名字。
对了,曹雪芹编辑完,还题了一首五绝诗,可以说是《红楼梦》的第一首标题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此,楔子部分完结,明天开始往后写,至于明天写篇内故事的转述还是篇外思考,明天再说,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