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被讨厌的勇气》,字数不多的小书,对话体,一位青年与哲人辩论的记录,没想到我会很喜欢,读着读着渐入佳境。
这本书主要体现心理学家哲学家阿德勒的主张,在开头就指出了他的重要观点:目的论。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与弗洛伊德提出的因果论截然不同。用今天的话说,更具有“正能量”,也更给人希望。弗洛伊德的因果论大体是指由于人童年(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人成为现在的状态。以因果论来看,现实是无法改变的,因为过去无法改变。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却是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并不重要,“对过去赋予的价值”才重要。并且否认童年创伤的存在。也就是说,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人仍有改变自己的可能,就看他是否怀有改变的“目的”,主观上积极的改变自己。
弗洛伊德与阿德勒观点的对立,让我想起妈妈和我的不同观点。她认为某人做到了某事是因为“命好”,我会认为是由于“他很想要并且努力去达成”。人有改变自己的可能,首先,要有这个“愿望”。我所指的“愿望”,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目的”了。当然,他所指的目的不全是积极的,也指一些为了“不改变”而找的说辞,像一个壳把人套进去,自圆其说,止步不前。
这本书越看越好看,不但与我从前的主张不谋而合,而且会使我反思自己现在是否裹足不前,是否拿一些借口或者给自己下定论,实际上却在逃避。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追求“优越感”,就不应该这样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