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2,8:20,老姐家客厅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梵高传:写给提奥的信》,我想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林,但路过的人只看到枝叶。
美感上,自评是心向往之,而力不足。暑假,老姐一家欧洲行,除了带回来一堆纪念品,还分享了沿途见闻,最惊奇的是数次遇见看艺术品激动的观众,有“《向日葵》前掩面而泣,《自画像》前的惊叫,《星空》之前热泪盈眶”,想必是击中了心灵深处,为了闹清楚缘由,最近老姐陆续购买了不少“蒋勋艺术美学”系列书籍。趁着放假,我翻阅了梵高这本,配合着《梵高博物馆的杰作》简介,还有《Van Gogh》的欧洲原著,陪着Don Mclean的Vincent,还有影视《至爱梵高》的片段,书籍《渴望生活--梵高传》,希望在自己荒芜的关于美的原野上,留下印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7666/f7f4fcb812d66c89.png)
颠沛离奇的生平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荷兰后印象派画家,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松丹特(Zundert)一个牧师家庭。他是家里的长子,却非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之前他父母失去过一个男孩“文森特”,父母心中那是一个完美的孩子,所以对梵高就没有太在意,他从小就是一个孤僻、不受重视的孩子,终身渴望成为父母满意的样子。只是断断续续接受过4年教育。后来的很容都是自学而来。16岁进入叔叔的艺术品商行做店员,一生最亲密的人是比自己小四岁的弟弟提奥,他们两个自1872年8月开始通信,保留下来的就有800多封信。
梵高28岁,也就是1881年才开始学习素描,展现出人意料的天赋。1884年搬到纽南,开始描绘人物肖像,那时候描绘的都是底层人民的苦难状态,比如矿工、挖土豆的人等。1886年,他搬到巴黎,视野各方面一下子开阔起来,画风一改阴郁沉闷,改为活力四射。受到日本浮世绘等影响。1888年初到阿尔,尝试大胆用色,认为绘画的关键不是技艺,而是颜色。1889年4月搬到圣雷米精神病院,一年以后,搬到奥威尔,并在那里的麦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一生的人际关系很简单,做店员时候曾向房东女儿求婚失败,之后就和一个带身孕和几个孩子的妓女在一起。朋友方面除了坚信和支持自己的弟弟,还有一个唐基老爹,梵高穷困,一天花费不足一法郎,老爹就巧妙安慰他“一天花费超过半个法郎,就是混蛋!”搬到奥威尔之后,和邮差胡林夫妇保存着较好的关系。和高更也做过一段同居密友,后关系破裂,高更离开,梵高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
几幅著作
1889,孤独的《星空》,这是他最知名的画作之一,描绘自己眼中的烟花一样的星辰,硕大无比的月亮。1888-1889,梵高一生多幅向日葵作品,而且都恣肆汪洋,美得不可方物。这其实是他“燃烧自己的方式,彻底而纯粹,他剧烈的爱的形式,生前使人惧怕,死后却令人震动。我们害怕这样的爱,我们又渴望这样的爱。”1890,弟弟为儿子起名梵高,受洗礼时,叔叔梵高送上了温情的《枝上杏花开》,蓝底白花,纯洁美好如天上仙境,一派岁月静好。1890,死亡之《麦田群鸥》,枪声响起,乌鸦乱飞,生命终究。看似美好的场景,其中是死亡的绝美。
几个体会
(1)信仰让艺术之火生生不息。支持梵高早年苦读神学,到矿区传教的热情来自于他家族的宗教信仰。被解聘后,把自己最昂扬的生命力,对美、丑、善、恶的体会都用作品来表达。
(2)保留了他35幅自画像,而且多是形容枯槁,没有美化过的。这样孜孜不倦地自我暴露,对自我的坦诚与剖析。你可以骗任何人,但你自己必须知道真相。持续不断的自我审视、觉察,让我们不依赖他人而有力存活。梵高善于自我审视的个人,荷兰是善于自我审视的民族。除了自然的刻度,我们也需要找到一个自己的刻度尺,感知时光,感知生命,比如拍照、写作等。
(3)对世界的不断妥协,让我们变得“正常”,同时也只能得到正常份额的美感和纯粹。“梵高揭发了所有‘正常人’的妥协,他明确宣告‘没有一种疯狂,看不见美’”。“空气中有松柏沉重的树木的香味,有远处麦田随风吹来浓郁的麦草气味,有乌鸦飞起来呱呱的惊叫”。
(4)想要更好了解一片树叶,就需要了解树木。读梵高传才了解到荷兰1581年成立荷兰共和国,作为一个低地国家,不断进取,终于在17世纪成为航海和贸易强国。荷兰的商船数目超过欧洲所有国家商船数目总和,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自己需要看一下世界简史才好。
(5)得到太少是因为你想要的少,进而付出少。或者不愿付出太多,进而只能要的少,而最后得到很少就理所应当了。比如看梵高的书,老姐的引导、提问,而想回答这些问题,看书回答之后就罢休,还是把对应的电影、音乐、书籍都看一遍,全面了解这个陌生的异国男人。这其实也是人物的主题研究。只是回答一个问题,就问一下度娘而已,顺带把他的生平,著名作品背景了解了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