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林语堂的《苏东坡转》,很认可,很喜欢。
阅读速度不快,但有一点零散的心得体会,记录在此。
现在有些作家可能会迎合一些读者的口味,会把苏东坡的感情浓墨重彩的杜撰,但在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传记中只是零星地提到,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渲染他的感情生活。
当然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苏东坡很幸运,结发妻子王弗贤惠能干,两人心有灵犀,情投意合,只可惜王弗早亡,在苏东坡颠肺流离的流放岁月中只能凄凉地回忆。
林语堂把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个多才多艺,一个元气满满的苏东坡,放在大宋王朝的历史洪流中写出了他一生的宦海沉浮,写出了他的官场失意和他的无可奈何。林语堂先生的格局和视野开阔至极。
大宋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它的前期有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有一部分淳儒贤臣,如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等人,这些人不仅在文学上有造诣,更是心系黎民百姓,真诚辅佐皇帝处理朝政,政治清明祥和。
真正决定宋朝国运的应该是“王安石变法”。林语堂先生没有对王安石本人有过份的揣测,但对他的变法写了几大篇幅,林语堂先生认为此种变法类似于现代的集体制度。
当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背离甚远时,改革会引起社会动荡,乃至酿成国家衰亡。
北宋王朝国力的削弱是由于对变法优点的粉饰夸张,是由于对变法缺点的熟视无睹,是由于党派的疯狂斗争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应该在于内忧,而不是外患。当北宋王朝的道德力量、经济力量被大为削弱时,这个文化灿烂的民族是很容易被蛮荒夷族的武力所征服的。
林语堂先生没有对苏东坡的外貌妄加描摹,不过从书中点滴的记录中,应该知道苏东坡高大挺拔,不失英俊。
书中更多的是对苏东坡性情和气质的描绘。苏东坡应该是个激情满怀,热情似火的人,这样的人能温暖体恤他人,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书中提到在东坡晚年这种特性表现得尤为激烈。
苏东坡的才华远远胜于王安石。就拿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王安石的诗篇寥寥无几,但苏东坡的诗文却是贯穿小学、初中、高中整个学段。苏东坡的诗词价值不仅有艺术的审美,更能引起千百年来人性的情感共鸣。
苏东坡和王安石在那个时代算是狭路相逢了,他俩的冲突代表着党派集团利益的纷争,代表着两派政见国策的分歧,他俩的冲突决定了苏东坡一生的宦海生涯,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