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研听了两个案例,Y老师的剪纸观察案例,W老师的数学个别化游戏案例。
剪纸案例从剪直线、剪曲线给娃娃做头发,到剪各种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并拼贴创作,教师分析了材料的局限性(一开始的线条和娃娃头)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作品的单一性),然后通过调整,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小汽车、压路机、机器人、火箭、松树等)。
这样的分享与其说是案例分析,不如说是材料的调整,缺乏幼儿行为的描述和对这些行为的分析和思考,仅对活动材料进行了分析说明和调整,教师的思考与案例描述没不对接,听着也不明白教师到底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这样表达。
数学案例的分享是一个棋类游戏(猫鼠大战),这个案例分析从幼儿具体动作、语言、表情等方面详细地描述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心理活动及能力水平,但在分析评价环节则深陷开局规则之坑,一直纠结于游戏的开局玩法,而开局(谁先翻牌)对本游戏结果不产生任何影响,甚至没有关系,没有意义。教师为什么要纠结谁先呢?为什么非要在游戏之前确定先后顺序呢?三次调整,三次开局方式,对游戏本身毫无意义,教师该关注的是这些规则的制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自己给自己挖坑?本游戏的核心是什么?动物之间谁吃谁才是游戏的核心,猫吃鼠,狼吃猫和鼠,只要幼儿掌握了这一核心要点,那么游戏时谁先翻牌或者两人一起翻牌都是没有关系的,完全可以由幼儿自主决定或者自然生成的。另外,教师还应关注到幼儿的能力差异,行为差异,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跟幼儿年龄、幼儿生活经验有关)?幼儿的经验从生活和学习中来,反过来,幼儿游戏也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支撑,经验与学习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通过今天的教研,深切地感受到,解读幼儿行为,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游戏的推进,更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只有教师专业了,游戏设计才能少走弯路,幼儿发展才能更科学、更有效。教师在游戏设计和规则的制定时要有据可依,切不可脑子一热,不计后果,一再拿幼儿做尝试。应切实从幼儿出发,依据幼儿视角、幼儿能力、幼儿经验、幼儿发展等方面做专业分析和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