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890小时,第1831日
阅读《拓跋史探》完毕
桓帝葬母,事在拓跋三分其国以后的第二年。此年部落大会在中部桓帝之国举行,意味着中部之国在三国中占有特殊地位。西部之国虽为拓跋根本所在,但僻处边隅,不便交往。东部之国多乌桓及其他东方族裔,对代北拓跋容易形成游离。加以桓帝为神元帝嫡孙,其母族封氏和妻族祁氏可能影响局势。这些当是桓帝之国在三国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原因。拓跋受晋之封,从桓帝始。只是桓帝受封之年即死,接着晋室为拓跋加封进爵,受之者则是统一了三部的穆帝。穆帝总摄三部之后,实际上也迁驻原中部之国,大体上以平城为其活动中心。
草原部落大会几乎都是拓跋部兴盛的标志,而且往往推动拓跋部更加兴盛。循此规律观察桓帝葬母,诸部“应期顺会”之事,可知它正是在拓跋部经历了二十年衰微之后走向复兴的时刻发生的。此时桓帝自己正当壮年 ,以神元嫡孙、文帝嫡子的有利地位,居拓跋三国的中部,西面有同母弟为之屏蔽,东面并无强敌,正是拓跋振兴的大好时机。所以他借葬母之会大事张扬,以凸显自己的能力和权威,要求草原各部效忠,并获得西晋官方的认可,一举获得成功。
我认为局势演变是这样的:一、穆帝死,平城局面立即由从未露面的祁后接管;二、祁后重又“归其故夫”桓帝,而且祁后以计谋用事,立桓帝之子普根为君。普根死,立其婴儿,只能是祁后自居君位;三、平文帝被害后祁后又全力扶植己子(与穆帝所生之子)贺傉、纥那为君,掌权者还是祁后;四、这诸多不情之事,居盛乐的拓跋国人都不能容忍,先是有盛乐拥立平文而有祁后害平文之事,后来又有炀 — 烈 — 炀 — 烈的复辟反复辟之争。从各种暧昧情事看来,我才敢推定贺傉、纥那是穆帝之子。使这些情事得以连串出现于历史的,是鲜卑、乌桓的报寡嫂的习俗和新夫死则“归其故夫”的习俗,以至于最后女主专政的闹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