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差的路上一气呵成的看完了这本书。
开篇的写作方法,一直在像风筝线一样,拽着读者的阅读欲望。让人不得不想知道为什么阿米尔带有深深的自责、谴责,甚至自我嫌弃。到底阿米尔犯了什么不能自我容忍的错误;到底是有多么的不可原谅!不是对历史的兴趣,不是对他国的兴趣,纯纯只因为一个好奇,我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
“阿米尔,一个有身份有地位却没有妈妈的孩子;哈桑,一个没身份没地位也没有妈妈的孩子。按理,阿米尔无需妒忌哈桑任何,因为哈桑一无所有。然而,阿米尔却偏偏心生嫉妒,只因爸爸对哈桑有那么丝丝嘉许的眼神。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埋怨的种子,进而在最后一次印象深刻的风筝比赛中,发生了另阿米尔终生忏悔的哈桑受欺凌而阿米尔为了“比赛第一”和“爸爸嘉许”的虚荣而对此置之不理。故事从此刻开始成了一个分水岭,之前的快乐、无虑,已经散尽,剩下的就是对童年无限的思念。
战争来临,背井离乡,生活就这样在异国他乡开始。从原来被名望恩宠到凭借一点力气为生,但无论怎样的困境,爸爸那种助人为乐、抱打不平的品行,深深的感染着阿米尔,同时也深深的让阿米尔再次自惭形秽。自己的父亲是这样一个敢作敢当,品行端正之人,而自己呢?怕事、胆小、自私。
阿米尔长大了,开始了对生活的期待,认识了有故事的女友。然而爸爸病情的病情每况愈下,在完成婚礼的不久,爸爸病逝。从出生到此刻,从来都是有爸爸的陪伴,然而从墓地离开的那一刻,阿米尔再无可依赖的至亲。文中表述了在妻子怀中哭成孩子的阿米尔,那应该是寓意着阿米尔走向成熟心智的一个起点。
生活依旧继续,阿米尔的创作小有成就,生活也在平稳。一封信打破了他的宁静,’有一个做好人的机会’。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归国之旅开启。从旧友且是父亲朋友的口中得知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哈桑是爸爸的儿子,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此行想请阿米尔救出哈桑的遗孤。阿米尔,是什么心境呢?惊恐、嫉恨、无奈、喜悦,五味杂陈,一一迸发、汇集。经历千辛万险的阿米尔救出了侄子,也救赎了自己。
一切皆归于平静……”
过往多年,我们是否”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人能在十年里陪你成长,用尽心力取悦你,为你欢喜为你忧。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挚友深情。未来数年,我们会是像挣断线的风筝,未有归属的自由飞翔?我们亦或是放风筝的人,掌控所谓的命运,而自欺欺人?我们还是会像勇敢追风筝的人,利他而行?
当下已在,未来即来,用心体会。读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