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挺有意思的一门学问。虽然是在研究捉摸不定的内心,但内心的东西并不是一个人随心所欲、说变就变的。
抓大放小
看到全局,但重点关注大事(关键点)。大事往往是那些整体的、持续性的趋势,小事则是心血来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晚上睡不好觉,是不是大事?这要看你是一天晚上没睡好,还是一个月中有二十多天都睡不好,这两件事的重要性完全不一样。
问:“你能猜到我这一刻在想什么吗?”
答:“不重要。”
你是怎么想的不重要,因为想法下一秒就变了,不值得花力气去探究。
但心理学家也许会想: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反映了你的什么个性?你和我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也许就值得认真思考一下,因为这时候我们关注的是人格、关系图式,这些变量是一以贯之的、稳定的。
过程分析
要把特定的心理状态,看成一个稳态变化的过程,去分析:“哪些因素限定了它没有变得更坏,或者是更好?”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一个人迟到了,我们分析原因,很容易看到是路上堵车,或者出发时有什么临时状况,这都是“这次迟到”的促发因素。但如果一个人总是迟到,你要分析的就是:他是怎么维持这种习惯的呢?每次都只迟到三五分钟,为什么没有拖得越来越久?他心里大概也有谱,知道“三五分钟”是一个可以容忍的限度,他也在控制自己不能拖得太过分。但是,他既然能控制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再提前一点出发呢?这里面有很多微妙的心态。他不希望到早了,要应付一些尴尬的社交闲聊?因此出门之前就会磨磨蹭蹭,卡着时间点再出门。磨蹭是迟到的原因,但他的主观心态也不容忽视。
把迟到的“习惯”当成一个过程,它可以改正,也可以变得更糟,但它没有,就在三五分钟这个区间里保持着稳定。维持这个过程的因素,叫作维稳因素。它就好像是一张看不见的手,隐蔽地约束着变化的范围。
接纳自己
接纳就是,认识到一种状态“没那么容易改变”。好也罢坏也罢,它变不了,可不就只有接纳了吗?
不一样的可能
新的可能性必须建立于新的稳态基础。
你可以想象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你可以开展另外一种人生,做不同的职业,说着不一样的语言,对自我有不一样的图式,跟不同的人交往,想想看那样的你会是什么样?它当然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你,也许是松弛的,是自律的,是兴奋的或者平和的。这不是心血来潮的角色扮演,它是在另一个系统中同样在以稳定规律的状态运行。那么,我们偶尔想一想这样的平行宇宙,会让我们在现实的制约中,内心多一点弹性。
来自李松蔚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