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作者: 告别过去走向未知 | 来源:发表于2018-03-05 15:43 被阅读0次

01

这个春节还没过完,小张夫妻俩就已经吵了两次架了。

一次是大年初一,为了赶老家的同学聚会,小张抛下发烧的孩子跑了;一次是回到广州后第二天,明明约好去东莞的舅舅家拜年,小张临时接到电话说同事要办生日宴,又跑了。

小张媳妇不明白,为什么和同学同事的聚会就那么吸引人?他们难道比亲人更重要吗?

小张反倒责怪媳妇不懂事:人家喊我是看得起我,我不能不给面子。当今社会,合群是一个人最大的能力,人脉是个人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听到这个故事,我啼笑皆非。

恕我直言,合群从来就不是能力的代名词,一个人若是太过追求合群,这反倒是他向这个世界示弱的标签。

据我所知,小张媳妇挺能干的,一边上班一边带孩子,还承担了家里大部分的开支。每逢家里有啥事,也都是她拿大主意,连公婆都说媳妇才是家里的顶梁柱,自家儿子太不争气,没个当老公和当爹的样子。

而小张呢,颇有点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一直抱怨工作不如意,但除了现在这个单位似乎也没别的地方可去,就一直在这儿呆着,五年如一日的打混。

小张何尝不知道自己做得不好,但越是挫败,他就越好面子,总着想着其它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耐,于是天天混迹于朋友圈和同事圈,造成一种很“吃得开”的假象,无非是想向人证明:

“看啊,我也是挺受欢迎的,并不是一无是处。”

一个人若是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就会强烈期待别人的肯定,希望自己被群体接受并喜欢。

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普遍不高,渴望通过群体的认可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于是特别爱追求合群。

他们以合群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不弱,其实,最先否决他们的人,却是他们自己。

0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处于什么层次,他的朋友就会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所以一般情况下,你与身边的朋友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与你能力相匹配的资源链接。

如果你觉得有一个群体非得让你削尖了脑袋往里钻,那必定是你自己融不进的圈子。

就像《欢乐颂》里的樊胜美。

樊胜美一直认为,人脉就是一个人在富人圈子里认识的人。于是,她自己想方设法地要往富人阶层里钻。

她用奢侈品A货武装自己,利用自己的美色来为自己拓展人际关系。但是,在她需要帮忙的时候,她费尽心思结交的各位“老总”却唯恐避之不及。

虽然于对方而言仅仅是举手之劳,但没有谁愿意做没有回报的付出,或者是回报不等值的付出。

没有对等的资源作交换,所谓的人脉不过就是一张名片、或者是手机里的一个电话号码而已。

而她花约会、“掐尖儿”上的耗费时间和精力,远远比她换回来的“人脉”更宝贵,如果她能把这些心思都花在工作上,估计早就能凭实力挣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实在是得不偿失。

樊胜美常把“他们”挂在嘴边,她认为自己跟跟“他们”不一样,她觉得自己对生活没有选择权,而“他们”却有,横在“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是她最大的痛点:阶层。

樊胜美擅长以财富来为别人划等级,她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焦虑,羡慕所有比自己有钱的人。在她心里,她是把自己划在相对底层的位置的。

樊胜美有着深入骨髓的自卑,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于是削尖了脑袋往自认为体面的圈子里钻。

殊不知,越是追求合群,越是难以如愿。你弱小的时候是你追求合群,你强大的时候是别人来合你。

人际关系永远是能力的附加值,强求不来,尊严也是。

03

合群的“合”字,在关系平衡的时候,为“契合”。

频率相同的双方在同行的路上会自然而然的走到一起,不需要谁刻意用力就能相互吸引。

而在关系不平衡、有强弱之分的时候,这个合字就会变成“迎合”。弱势的一方为了维持与强势一方的关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这方面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讨好型人格。

我在之前上班的公司遇到过一个人称“老好人”的姑娘,她的合群之路走得特别艰辛。

为了成人之美,她做出过不少牺牲,即使是心里有委屈有愤怒也不敢正面表达;面对恶意冒犯,永远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

她很怕得罪人,即使是对方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她也不懂拒绝。然而,她的讨好并没有让她更合群,反倒是让同事们一次又一次的去挑战她的底线。

大家知道她有求必应,就经常把自己不想处理的事情丢给她。因为帮别人而熬夜加班,对于姑娘来说是常事。

最让人看不下去的一次,是她与某同事出差回来,两个人的业绩直接挂在了同事一个人头上,导致那个月她的绩效不达标,同事的奖金却翻了倍。

知道内幕的人提醒她要去把自己的利益争取回来,她却不敢: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事,撕破脸了以后怎么相处?

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时刻害怕被群体抛弃。

他们不够自信,时刻恐惧自己成为异类而被群体攻击,迎合大众会让他们比较有安全感。

他们讨好别人时,内心的潜台词其实是在对自己说:“我本是配不上去结交这些人的,只有我加倍的对他们好,才能维持我们的关系。”

作家李笑来曾说:“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对群体过份依赖的人,内心都太过虚弱。

04

当我们刻意去追求合群的时候,其实是给了自己一个“向上突围”的心理暗示。

当“我要合群”这个动机出现时,我们就已经把自己摆在了比较低的位置,在向这个世界示弱了。

内心强大的人,都不太追求合群,因为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自小就不太合群,同龄的孩子选择开电视看动画片时,他却热衷于阅读和计算,这为他日后的睿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即使是成为全球首富之后,他依然保持着独立思考的习惯,严格限制自己的社交。他定居在偏远的小城,严格限制自己的社交,把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

比尔·盖茨也是如此。他因为性格要强,自小就不太合群,但这并不能阻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他把与别人社交的精力省下来,一心一意的做自己的研究,在研究DOS系统时,曾闭关长达6个月,连自己的母亲都没见过一面。

比尔盖茨一直保有一个习惯,一年两次外出过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在无干扰状态下阅读书籍和资料,以掌握最新的资讯。

哲学大师叔本华曾说: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越是追求合群,越是会在无效社交上浪费时间,因此拖慢自己的成长速度;也会将思想聚焦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上,从而忽略自身的价值与需求;更会因为行为从众而降低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

所以,千万别想着通过合群来实现阶层突破,它反而有可能带来阶层固化。

从众的人,永远无法出众。

把交朋友的精力省下来,关注自身成长,你想要的,都会有。

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最大的本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yh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