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老郭
图片 | 老郭
编辑 | 马坚
当我捧起这本大部头《营销管理》时心存敬畏,一是敬畏先知,因为在我内心里这可能是一次跨越时空和年代的对话;二是敬畏经典,担心自己以创业者或CMO的视角认知有限解读时引发争议。即便会碰壁冒险,但我坚持砥砺践行。
当我反复用心精读第一章《定义营销新现实》内容后,分别从商业、历史和运营的视角有以下三点感悟。
第一, 从商业的视角,如何理解营销的本质。
第二, 从历史的视角,洞察营销世界中的变与不变。
第三, 从运营的视角,拆解营销管理的技术框架。
接下来,我们一一分享。
1
从商业的视角,理解营销的本质
既然是从商业的视角,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商业的起点和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一切商业的起点源于需求,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一切商业的基础都是用户获益。没有需求,就没有商业机会,也就更不存在价值交换的动机,如果不能让用户获益,那么这样的商业又能走多远?
在我们的认知范畴里,似乎觉得这个世上好产品从来都不缺,缺乏的只是被人发现的眼睛。这里的“眼睛”我理解为“营销力”。那么这个能力对于企业的价值何在,又如何定义呢?我通过对知识的拆解、关联和迁移三步,试着讲透每个知识点和在商业中的应用方法。
一、营销对于企业的价值,是驱动用户需求和产品利润的增长。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不管你的产品多优秀,运营和技术再突出,如果销售业绩和利润不佳,那么也很难维持企业的长久生存。同样对于占领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而言,也是通过销售业绩证实,而销售业绩的取得也是营销的闭环。所以营销对于企业的价值不仅关乎生存,更是驱动企业利润增长的发动机,成功的营销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产品需求和就业机会,企业也能更充分的参与社会责任活动。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创新和营销是企业的核心职能,也是企业的灵魂”。以“产品为王”的大师们也说过“产品是1,营销是0”的观点,其实与德鲁克先生说的“创新和营销是企业的核心职能”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是孰前孰后的关系而已。当然在今天传统营销逐渐失效的时代,纵然企业创新拥有再好的产品,若没有营销也只能在货架上束之高阁,毫无商业价值。
当我们知晓营销对于企业的价值,是驱动产品需求和企业利润增长时,那么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如何应用呢?
在今天企业畅谈“转型升级”的时代,创业公司的平均寿命不足2.5年,而大多数的创业者并没有太多创业经验,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初创企业,营销的事绝非一个部门的事,他关乎企业生存和战略。
毕竟,活下来,才有机会。
二、营销的定义和内容,决定了商业中交易链条。
你认为什么是营销?关于这个问题我问了身边的很多创业者,常见的答案有这些:
“营销就是销售,是利用各种销售技巧促进卖货”。
“营销就是广告,就是利用各种创意去推广产品”。
“营销就是文案,就是通过软文打动消费者”。
“营销就是品牌,利用各种媒体为品牌造势”。
“营销就是传播,利用各种传播技巧刷屏”。
不知道以上是否也有您的答案,或不在其中。
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对于市场营销的定义如下:
市场营销最简洁的定义是:“有利可图的满足需求”。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认为:“市场营销是创造、传播、传递和交换对顾客、客户、合作者和整个社会有价值的市场供应物的一种活动、制度和过程。”
彼得德鲁克如是说:“市场营销应该让顾客产生购买意愿”。
百度百科对营销的定义:“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发现或挖掘准消费者和众多商家的需求,从整体的营造以及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传播和销售产品,主要是深挖产品本身的内涵,切合准消费者以及众多商家的需求,从而让消费者深刻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的过程”。
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发现营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销售、广告、文案、品牌中的一项,因为这些都是营销活动,并非营销本身,更非营销本质。
那么营销到底是一个什么过程呢?
我认为:“营销是一个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和交换价值的过程。”仔细思考每个词的背后都暗藏营销的武林绝学。
“发现需求”实则是洞察需求和用户画像的能力。
“满足需求”实则是定义产品和连接用户的能力。
“交换价值”实则是价值传播、价值传递并最终完成交易并交付价值的能力。
因为篇幅原因,这里不再将“发现需求、满足需求、交换价值”进行深度拆解,未来的章节里我会逐一讲透。
但以上定义和拆解也刚好验证了一句话: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源于需求。
那么营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科特勒说:营销的本质就是利他。
叶茂中说:营销的本质就是洞察需求。
李叫兽说:营销的本质就是改变用户的默认选择。
我认为营销的本质是:管理用户需求并创造用户价值。
当我们拆解完营销的定义和本质后,发现营销的底层逻辑和商业的起点都是源于需求。 科特勒说满足需求的供应物有10种形态:产品、服务、时间、体验、任务、地点、财产、组织、信息、观念,而这也是商业中所有产品和服务存在的形式。依据产品或服务形态和企业在商业链条(创造价值和创造价值)的价值属性,对应企业的主要是三类或相关组合:产品型、营销型和渠道型公司。
对比一下你自己所在的公司,是哪种属性的公司呢?
三、营销人基于需求的洞察,是判断有效市场的前提条件。
科特勒说营销人应该具备激发需求的能力,同时他认为市场上可能存在八种需求:
1. 负需求:消费者厌恶某个产品,甚至花钱去回避它。
2. 无需求:消费者对某个产品不知晓或不感兴趣。
3. 潜在需求:消费者可能有某种强烈的需求,而现有产品不能满足。
4. 下降需求:消费者逐渐减少购买或不再购买某种产品。
5. 不规则需求:消费者的购买活动可能每个季节、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个小时都在发生变化。
6. 充分需求:消费者充分的购买投放到市场中的所有产品。
7. 过度需求:更多的消费者想要购买某个产品,以致超出了供应量。
8. 不健康需求:消费者被产生不良社会后果的产品所吸引。
这八种需求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无处不在,与此同时在企业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在市场表现着不同需求。我将这八种需求代入产品生命周期图的表现如下:
在产品研发阶段,一切未知待验证或市场已经红海一片,并同类产品用户已经产生厌恶都有可能,因为研发中可能意味着创新,只是待验证一切未知。
在产品推向市场,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时,面对用户的潜在需求或不规则需求,需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其实是一个产品匹配用户需求验证的过程。
产品匹配用户需求被市场验证后,进入发展期由于企业系统能力本身需要不断完善,这时候面对突增的购买需求,产品可能供不应求,这时我们成为过度需求。
企业经历发展期获得更多利润后,提升了系统能力,运营与市场相对成熟,品牌认知度已经在顾客心智中建立,此时产品多元化或升级全面收割市场,市场进入成熟期这时产品是充分需求。
随着消费升级顾客需求改变、产品创新停滞或竞品的出现,导致产品销售逐步下滑库存越来越多,企业业绩随之下滑,产品进入下降需求,随着转型失败、企业亏损严重或库存积压厉害,企业再次面向生死存亡时刻,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坚守社会责任,有些一念之间可能将过期产品或无效产品通过一些手段低价变现,此时产品是不健康需求。
以上我们通过“产品生命周期表”诠释了八种需求在企业的不同阶段的应用和表现。或许更多的企业都无法完整的经历这个周期,因为在创业之初并没有准确的洞察用户需求,以致于没能判断有效市场,创业切入时就注定了失败。
那么判断有效市场的具体条件又是什么呢?在营销航班辉哥分享过有效市场的4个条件:
1. 市场中的顾客普遍都存在某些需求
2. 拥有一系列的产品或服务。
3. 拥有实际存在或潜在的顾客。
4. 用户在决定是否购买时,顾客需要相互参考。
其实我认为吃透“需求”定义和本质后,可以用八字定义有效市场:需求、产品、用户、营销。
首先,需求是一切商业的起点,能否抓住一个好的商业机会,取决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一个好的需求要满足三个条件:用户当下对于某种理想或欲望有着较为强烈的痛点、痒点或爽点,可以是显性也可以隐性,但必须要有,这是用户可能产生消费的动机。(若对痛点、痒点、爽点需求本身不清晰,看这里扫盲。痛点是恐惧;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爽点是即时满足,愉悦。)
其次,针对用户要有精准的画像能力,具备通过用户基础元数据和行为数据,能否洞察背后的态度数据,以判断他的消费能力和情绪,这里的消费成本包括金钱、形象、行动、学习、健康、决策等。
再次,有了对于用户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洞察,企业自身必须要具备提供填充用户落差、缺乏感或某种欲望的目标物,即定义产品的能力,因为所有伟大的品牌中心一定是产品。产品不行,再好的营销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最后,就是将产品如何最高效率匹配用户需求的能力,我姑且称为营销。这里需要知晓用户在之前的默认选择是什么,还要知晓用户决策购买时主要受哪些力量的影响。企业才能制定有效的营销方案,高效匹配用户需求,将广告内容精准触发用户情绪,产生行动。
吃透了如何判断“有效市场”的四个条件后,你可以参照自己所在的企业或所做的产品,看是否满足,若满足则恭喜你找到了正确的市场;若不满足,则看如何调整,不要在盲目自信前行,因为选择大于努力。
因为,曾鸣教授在智能商业课程讲过“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若选择不对则注定是悲催且苦逼的一生,最多只能收到点的回报。
四、学习营销的法门,不在于招式而是这些营销语言的基本功。
我们身边永远不乏过度自信的人,以为做过相关就懂全面。就像很多人以为懂销售,或懂文案,或懂广告,或懂品牌,就觉得自己深谙营销之道到处指点江山。
其实不然,只不过是些营销活动或营销手段而已。
说实话,我们身边也不乏好学的人,只是我觉得很多人都被“标题党的营销书籍或课程”耽误了。为了避嫌,这里我不列这些有其名无其实的书籍和课程了。
那么营销这门学科究竟该从何学起,如何学才正确呢?
我认为,应该从营销基础语言入门,即营销的核心概念学起,因为语言是所有学科入门的基本功。众所周知,我们学中文从拼音汉字开始,学英语从字母发音开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基础语言学起,这是基本功。那么营销基础语言主要是指那些核心概念呢?
以上10组核心概念若能吃透,再去啃营销相关书籍或课程时,你才能知晓认知边界和事半功倍。接下来我将简单的拆解与关联,以帮助你更快理解这些基础的营销语言。
1. 需要、欲望和需求
需要是生存的基础,欲望是满足需要的特定目标,需求是被购买能力满足的对特定产品的欲望。而欲望是我们的生存条件与社会环境决定的。比如一个美国消费者需要的食物也许是一份芝加哥披萨和一杯啤酒,而在阿富汗的人需要的食物也许是米饭和胡萝卜。
我认为马斯诺需求理论对于人在不同的生存阶段或不同阶层的人群,对于基础的需要、特定环境下的欲望、具体能力下的需求诠释的非常到位。在此请看下图,我不再赘述。
当我们看到需求的概念时,拆解出来的三要素:欲望、特定产品、购买能力。让我即刻想到了李叫兽创建的“需求三角”,底层逻辑如出一撤。看下图:
2. 目标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这里说是细分市场营销战略定位工具STP,他有着标准化的执行流程,如下图:
营销人员应该先通过有效调研和数据分析,识别人口、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来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调研的方式可能都会,只是技巧有高低。但数据分析的能力其实是大多数创业者或营销人缺乏的能力,既要有获取数据的能力,又要有分析数据的能力。关于数据分析大家都会想到“用户画像”,似乎每一个广告人,营销人在做方案时都会提到这个词,但对于如何做“用户画像”几乎只字未提,因为大多数要么拍脑袋、要么找几个特定人物传记型,要么找数据公司买来事无巨细型费钱又无用。(篇幅关系,关于如何科学的利用数据做用户画像,未来会专门写。)
那么当我们谈论“用户画像”时,应该关注哪些数据呢?
1) 元数据。元定义人群的数据,比如:性别、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其属性是不变化或者很缓慢的变化。
2) 行为数据。指特定人群可被记录的行为痕迹数据,比如:媒体接触行为、页面停留时间、社交行为、打车行为……
3) 态度数据。指特定人群对特定现象或品牌的态度、人群自身的消费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等数据,比如购买动机、商品满意度……
同样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一样吗?
比如:同样1年内买了10只以上圣罗兰口红的人,有一种可能,因为在广告公司工作,周围的同事都化妆,这是我的刚需,但是没有太多钱,所以圣罗兰是我能够买得起的最便宜的一线品牌。第二种可能,因为喜欢吴亦凡、杨洋这种流量明星而产生的完全非理性跟随。
用户为什么会需要这个东西?买的时候有什么阻力?应用场景是什么?在这个场景里为了解决什么样的诉求……这些态度数据才是能够帮助导出营销决策最最重要的事,这也是我们在做人群画像中最需要还原、最难的部分。
下面分享一个奥美数据总监王泽蕴独创的“人群画像”3C九宫格工具,简单易用。
纵坐标:元数据、行为数据和态度数据,横坐标:是3C,即品牌、品类和竞品。
通过数据分析确立了细分市场后,这个时候要根据自己企业本身的能力和行业蓝图,再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然后在目标客户群心中建立能够提供某些关键利益的定位,抢占用户心智。如同样高端车市场,沃尔沃抢占了“安全”的定位,宝马抢占了“操控”的定位,奔驰抢占了“豪华舒适”的定位等。
3. 供应物和品牌
供应物即产品或一系列解决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这里要强调的是先做少再做多,也就是所谓的爆品思维。比如很多手机厂商开发一款手机投1000w,一次投10个亿开发100款,相信总有一款能卖好,但小米公司的逻辑是用10倍于传统手机厂商的开发费1个亿专注做一款手机,做出卖到天亮的规模,这也是所谓互联网思维里“少即是多”的逻辑。
品牌是一个厚重的话题,这里我只强调品牌即符号,运营品牌的最终目的是在消费者心目中落下一个充满信任感且有忠诚度的符号,同时这个符号对于企业价值而言又能起到溢价的作用。
4. 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即连接产品与目标市场的媒介,前面说过整个商业链条从产品流通的视角分为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那么在产品整个流通触达用户的过程中,依据渠道作用分为三种,即传播渠道、分销渠道、服务渠道。
5. 付费媒体、自由媒体和免费媒体
这里三个都是媒体,是连接品牌广告或产品卖点触达消费者的媒介,也是传播渠道。但如何选择媒体更适合自己的产品或品牌,取决于宣传的最终目的。这里需要对特定的媒体面向受众和同品类转化率的历史表现做好充分了解,才有可能选择正确,再谈创意表现。就像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广告主,可能80%的广告费都浪费了,却不知浪费在哪。
否则,你也一样。再好的广告创意,若投放平台不对,则一切对牛弹琴。
6. 印象与融入
这里的印象与融入,其实谈的是产品与用户触达后感受和行为。如果按照黄金圈法则,理解比较容易。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给用户传达的好处或价值观,能够引发用户共鸣,才愿意多看一眼有了较好的印象,仔细了解确实符合自己的需求,才产生喜欢或融入的感觉,抑或产生下单购买的行为。如下图:
同时关联品牌在用户心智中成长的过程,底层逻辑也是一样。如下图:
7. 价值和满意度
当我们在谈论产品价值、性价比、满意度时,或许大多数人从未想过价值到底是什么?性价比又是如何测算的?满意度是否有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科特勒对于价值的定义。价值通常是感知到的有形利益、无形利益和成本的总和。价值作为营销的中心概念,主要是质量、服务和价值的组合,也被称为顾客价值三元组。对此,我做了一个价值工具图,如下:
有了对于价值感的定义认知,那我们更容易理解“性价比”的逻辑。价值认知与质量和服务成正比,与价格成反比。用公式表示更直观,如下图:
8. 供应链
供应链简单理解就是给用户供应产品的链条,是商品流通的必经之路。链条越长意味着产品从工厂到达顾客的路径越长,产品传递的效率就越低,而商品的定倍率就越高,定倍率越高终端用户拿到的价格就相对越高。反之,供应链条越短,定倍率越低,传递效率越高,终端价格越有优势。
这里普及一下“定倍率”的概念,比如一件化妆品出厂价是50元,柜台价2500元,那么它的定倍率就是50倍。据数据统计,在我们国内市场,一般服装的定倍率是5-10倍,化妆品的定倍率是10-50倍。
产品流通的方式,也决定今天的众多商业模式。你是属于哪一种呢?如下图:
9. 竞争
竞争这里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理解会更透彻,微观上将竞争时主要是从产品或品类的视角,竞争对手就是同行;宏观上讲竞争时从用户的视角,泛指在用户的同一场景下抢占的是用户时间。比如孩子暑假,旅行平台、培训机构和游乐场都是抢占孩子暑期总时间的竞争对手。
当然以上是常规意义竞争的洞察,还有一种是隐形的竞争对手拥有数据和用户强粘性,未来跨界具有降维打击能力的杀手,就像是今天的BAT数据赋能的产业或新物种盒马鲜生的业态。
纵然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但仍不要忘记初心,创造卓越的用户价值,发现并满足用户需求。更不要忘记企业两大核心职能是创新和营销,不要一味的过度关注竞争对手,而乱了自己的节奏,荒废了战略。
还记得华杉老师有一句看待竞争态度的经典:“泡妞的关键在于妞”。
你认为呢?
10. 营销环境
营销环境这个核心概念,可能是我们10大基础营销语言里,大多数创业者最容易忽略的,总感觉既然市场有同行在,就有人早就考虑过,其实不然。
营销环境是由任务环境和宏观环境组成,两者都很重要。简单来说任务环境就是指创业机会与产业资源匹配度,而宏观环境主要是经济和政治。很多时候,一些创业项目失败并非没有创意,也并非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势”。比如顺丰的“嘿客”是国内第一个践行O2O模式的项目,但用户认知和移动支付场景还未成熟,只能牺牲做了行业创新者的先驱。
以上是从商业的视角,看待营销的本质。
2
从历史的视角,看营销变迁中的变与不变
这一部分先从分享何谓营销新现实开始,那么有新是否就有旧?从历史的视角营销发生了哪些变迁?变迁中的变与不变又是什么?作为当下的创业者或营销人,又该保持什么思维?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一去拆解。
一、 科技、全球化和社会责任三种力量驱动商业进步, 进入营销新现实。
既然有营销新现实,那么营销过去的“现实”如何理解?本质又是什么?
过去的营销我们定义为“信息就是力量,满足用户需要并获取利润”,营销现实本质提升价值交换的效率。而营销新现实定义是“分享信息就是力量,满足用户从需要到想要同时获得利润”,我认为新现实的本质是满足新消费精神下的更高效率的价值交换。
因为科技、全球化和社会责任三股力量,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市场,赋予了消费者和企业新的能力。市场也正在被渠道结构和加剧的竞争所改变。那么为何说科技、全球化和社会责任三种驱动了商业的进步呢?
科技进步的本质是技术革新,众所周知古往今来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底层力量就是技术变革。每一次技术变革,都能促进人类社会大幅度的进步,比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
全球化的本质是科技和经济共同驱动的结果,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世界逐步扁平化,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将拥有更多能力和机会。
社会责任的本质是社会对于企业和个体的包容度,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全球变暖,人类对于优质生存环境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企业在创新和营销时,要承担社会责任才更容易被用户和市场接受。
我们知道所有商业机会大都源自需求的洞察,这是从营销视角的表达。如果从宏观视角,应该是每一个需求都源自某一类社会问题,企业把观察到的社会问题转化成自身社会责任,进而升级成企业使命,最终用创新的产品或服务来交付社会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解决了社会问题从而获得了应有的回报。而企业使命,也是制定战略的起点。如下图:
比如,360发现网络安全是大的社会问题,于是将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维护企业网络安全,维护个人网络安全当成企业的社会责任,最终上升至企业使命。
二、 从营销的变迁中,洞察变与不变
面对营销新现实,我们先从历史的视角看营销观念的演变。
A. 生产观念,是企业最古老的概念之一。它认为,消费者更喜欢那些能被广泛获得且廉价的产品。从而生产型企业管理者集中精力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和大规模分销。
B. 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青睐质量好、性能好且有创新特征的产品。但管理者有时候“过于创新”深陷自嗨,以致于市场上催生一批伪创新且不受欢迎的产品。
C. 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和企业在没有外力推动的情况下不会购买足够的组织产品。这个观念在非刚需的产品上表现尤为明显。
D. 营销观念,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以顾客为中心、先感应再响应的理念出现。
E. 全方位营销观念,毫无疑问在21世纪对各种营销活动的广度和相互依赖性有清楚的认识下,对营销项目、过程和活动的开发、设计和执行。
从营销观念的演变进而对应营销方式的变迁,从1.0到还在验证的4.0阶段。
营销1.0就是工业化时代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这些产品都比较初级,其生产目的就是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最典型的是20世纪初的福特。
营销2.0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其核心技术是信息科技,企业向消费者诉求情感与形象,正如宝洁、联合利华等快速消费品企业开发出几千种不同档次的日化产品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营销3.0就是合作性、文化性和精神性的营销,也是价值驱动的营销。
营销4.0是价值观、连接、大数据、社区、新一代分析技术为基础,实现精准营销自动化的过程。因为,在科技进步,全球化加速发展的环境下,很多国家已经进入了丰饶社会。在丰饶的情况下,马斯诺需求理论的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四层需求相对容易被满足,于是客户对于自我实现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需求,才有了营销4.0这种基于数据驱动下的更精细化的营销。
我们发现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和社会责任三种力量,营销模式从1.0至4.0变化的不仅仅是营销观念,还有很多营销操作方法。但不变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不变的是营销的本质,发现需求并创造卓越的用户价值,在客户价值的基础上兑现企业价值。这是无论传统时代还是数字时代,都不会变化的东西。依据这个不变,才能制定真正的市场导向型战略。而今天的大数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带来的“数据营销”不会颠覆传统营销,因为“数据营销”改变的是营销技术,不是战略。
数据营销可以大幅度提升营销效率,而不能掩盖营销战略。
因为篇幅原因,这里针对营销1.0至4.0匹配行业和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和实施不在此一一列举。在我们国内目前的事实是,大多数生产型中小企业还处在营销1.0模式,而拥有数据和用户思维的企业已经迈入2.0模式,极少数重视用户参与并以价值观驱动营销战略的已经实施3.0模式,比如小米,真正进入4.0实施的更是微乎其微,或许在新物种如盒马鲜生上,也或许在数据巨头本身。
试想一下,你所在的企业营销在哪个阶段呢?是否有优化升级的可能性。
若有,该如何操作呢?
三、面对营销新现实,创业者如何做公司市场新定位
上面说了营销观念在时代中的演变,以及营销模式的应用升级。那么作为当下的创业者或营销人又该在营销上何去何从呢?
科特勒先生提出的全方位营销包含四个要素: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内部营销和绩效营销。下面我将简单的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关系营销,是指跟客户、员工、合伙人和股东之间的关系。这一点跟近几年在国内市场培训领域比较主流的两个课程解释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是股权设计,一个是阿米巴全员经营。我个人觉得这也是企业运营中管理的核心:分钱、分权、分责。机制透明,言行一致就不会出现太多消耗资源的情况。相反,大多数创业者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经验和认知,就出现了国内典型的“不欢而散”的分手式散伙和离职。
真心佩服咳特劳先生的历史眼光和战略格局,似乎将一切商业本质的洞察尽收于眼底。
关于股权如何设计和阿米巴全员经营如何落地,这些不在本文中探讨,仅为你提供启发和思考。朋友,你们公司股东、员工、客户、投资人关系如何?是上下同欲全民一心?还是勾心斗角或一片散沙?
3
从运营的视角,看营销管理的技术框架
这部分从运营的视角,主要分享营销4P、新4P、4C、4R、4A等工具基本认知和营销管理的技术框架。
一、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最先提出了给予企业视角的营销4P,即产品(product) 价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销(promotion)。
虽然营销学的4P框架,大多数营销人或创业者都知晓,但在企业实践中往往常见是“1P Marketing”,也就是公司营销战略围绕着其中1个P展开,就是促销或传播,这种公司营销的功能就是管理广告、公共关系,现在还包括管理社交媒体。这种低纬度的营销,不是营销战略,更不是市场驱动的营销战略。
稍微优秀的企业他们会深谙4P,将产品、价格、促销、渠道都被市场营销统一资源,统一决策来管理。更优秀的企业会使用“STP+4P”制定营销战略。因为市场是驱动增长的唯一因子。
二、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教授在4P的基础上,对应当下落地操作从营销人视角提出了新4P,即人员、流程、方案、绩效。
关于营销的新4P带入到企业中会更容易理解,人员即组织,组织是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流程即框架,框架是企业运转的链条,也是工具;方案即计划,也是执行清单;绩效是制度,也是评估优劣或奖惩额机制。
所以新4P除了适合营销落地外,也适合所有企业工作。比如凡事有先后,执行要有清单,责任到人,量化标准等。
三、美国学者罗伯特·劳朋特提出了基于用户视角的4C,即即顾客的欲望和需求(Customer's Wants and Needs)、满足欲望和需求的成本(Cost to Satisfy Wants and Needs)、方便购买(Convenience to Buy),以及与消费者的沟通(Communication)。
4C的框架也是服务于营销战略的落地,是基于用户视角的工具。并不是所谓4C替代4P的概念,它可以有效的知道营销人更注重用户体验,走好细节营销。比如你在美食街卖披萨,客户买披萨不是花几十块就行,客户还得考虑,去美食街找到披萨店的时间成本,若果因为外出吃披萨错过去健身房,还可能产生一部分心理成本,这些成本加起来比几十块多很多。
基于4C的细节营销,我个人认为底层逻辑是消费行为学,了解用户决策购买的路径和对应的阻力,客观分析作出更科学的营销策略。
营销人不能发明事实,只能发现事实。在用户认知里的主观事实比企业认为的客观事实更重要。
四、艾略特·艾登伯格在2001年基于竞争的视角提出了4R,即关联(Relevanc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ship),报酬(Reward)。
4R的应用主要是在数字营销时代,用更科学的制定营销战略提供依据。前面的数据画像讲过一部分内容也是4R的应用,这里不再展开叙述。你若对4R数字营销战略如何应用比较感兴趣,建议你读一下王赛博士的《首席增长官》。
五、心理学家杰格迪什·谢恩和拉詹德拉·西索迪亚认为营销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消费者背后真正驱动而造成的管理不善,于是提出了4A,即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支付能力(Affordability)、可达性(Accessibility)、知晓度(Awareness)。
4A框架构建在消费者在市场中所扮演的四个独立的角色上——寻求者、购买者、支付者和使用者,另外还提出消费者扮演的第五个角色是——传道者。其实整个逻辑不难发现是依据消费行为学,而我发现华与华提出的消费者四种角色与这里如出一辙。华与华提出从消费情境看,消费者有四种角色。购买前,是受众;购买中,是购买者;使用中,是体验者;使用后,是传播者。而我们制定营销策略时,应该注重每个消费情境下的角色注重什么,而不是仅考虑其中之一。
这个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做产品设计、产品包装,产品文案以及广告投放。
营销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成功营销管理的必要任务包括建立营销战略和计划,捕获营销动检,联系消费者,创建强势品牌,创造、传递、传播价值,以及创造长期增长。关于每个模块的实践会在后续章节内容关联输出。
不知不觉耗时近4个小时,将入门的第一章《营销新现实》内容通过自己的拆解、关联和迁移三个步骤完成内化,再通过刻意练习输出成文万余字。
写在最后,深夜里敲下的每一行字,都是老郭作为营销学习者的心声。倘若你对营销有兴趣或困惑,可以留言给我。也欢迎有决心想改善企业或改变自己的朋友,跟着老郭一起刻意练习。
自我进化,坚持刻意练习,老郭也期待你的进步。
「我是老郭,装逼不如装学问。刻意练习,写给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