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诺贝尔奖得主告诉你,3个方法可以提高直觉的可靠性

诺贝尔奖得主告诉你,3个方法可以提高直觉的可靠性

作者: 阿芃六郎 | 来源:发表于2020-01-19 17:57 被阅读0次

    相信开车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作为老司机的你天天开车上下班,整个过程都是非常轻松随意的。甚至在开车时,你可能心里想着另外一件事情,结果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才突然惊觉过来。

    但当你开车到了一个陌生的路口,需要选择不同分岔路的时候,你往往会慢下来,搜寻路牌上的信息,或者查手机地图,做出判断。

    我们的大脑中仿佛有两套思维系统,一种是无意识状态,一种是有意识状态,我们会根据情况的不同不断地进行系统切换。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在思考时确实存在着两套系统,分别是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也叫快思考。系统2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也叫慢思考。更加通俗的说法,就是“直觉反应”和“理性思考”之分。

    丹尼尔·卡尼曼,是历史上第一位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他写的《思考,快与慢》也被誉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书中,卡尼曼提出了一个颠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是理性的,偏见是人与生俱来的缺陷。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要从系统1和系统2的运作方式开始讲。

    一、系统1是年轻人,系统2 是长者

    你可以将系统1和系统2想象为大脑内部的两个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能力和不足。

    区别1:启动方式不同

    系统1是基于直觉的无意识运作,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特点是非常快,而且自动运行。

    例如,当你看到下面这两个词语时,你会想到什么?

    香蕉、呕吐

    你看到这两个词的一瞬间,脑子里想到的是有人吃香蕉却呕吐了,香蕉可能坏了。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的遭遇,那么你甚至会感受到自己胃液在翻动。这种自动产生的不适感,就是你的系统1在发挥威力。

    系统2的运作方式很多种,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它需要更多的信息,需要逻辑推理,作出判断和决定的速度就比较慢。比如,你想买卖某一只股票,那么你就要分析这只股票的K线图等各种指标。

    但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所以系统2总是想偷懒,不爱管事。

    区别2:准确性不同

    系统1在熟悉情境中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但是系统1存在偏好和成见,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容易受损失厌恶和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出现偏差。

    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因为它是基于数据和证据的收集考证后作出的理性判断,所以结果往往是比较准确的。

    区别3:应用的场景不同

    系统1时刻待命,总能迅速完成任务,但有时会掉链子。它经常用于一些粗略预估的场景,比如觉察到对方语气中的不友善,确定突然出现的声源等等。

    系统2一般用于需要集中注意力,费脑力的大脑活动,比如在狭窄的空间里面停车,填一张纳税申请表等等。

    当然,这两个系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没有错综复杂的组成结构,也不是大脑中某个固定的部位。只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角色,代表大脑运作的两种模式、两种机能。

    我们可以这样想像,系统1是一个年轻的行动敏捷、思维活跃,但经验不足、有些冲动的小伙子。而系统2是一个经验丰富、思维缜密、行为稳健,但精力有限的长者。年轻人会给大家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有些自以为是。而长者一般情况下会听从小伙子的意见,但是关键时候长者会做出更准确的判断,阻止小伙子的莽撞。

    如果系统1和系统2能处于一种合理分工和有效合作的状态,我们的思考将会事半功倍。不过,由于系统2的懒惰,系统1才是我们大脑思考模式的主角。

    二、系统1是主角,会犯年轻人常犯的错误

    系统1在熟悉情境中作出的决定,多数时候是准确的。但由于系统1存在偏好和失误,又容易犯系统性错误。原因有下面这几点:

    局限1:我们无法关闭系统1

    系统1是自主启动,无法关闭的。丹尼尔·卡尼曼称之为“启动效应”:由于之前曾受到某一刺激的影响,因此当同一刺激或是相关刺激再次出现时,脑海中的相关记忆就会被激活,从而触发行动。

    比如当你看到下面三个词的时候,脑子想到的是什么呢?

    老板秘书红酒

    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这样一幅画面:老板和秘书两个人在高档酒店碰杯喝红酒,而且这个秘书还是个漂亮的女秘书。

    再看这一组词语:

    毒药秘书红酒 

    你大脑中呈现的还是第一幅画面,只是多了女秘书阴冷的笑容,猩红的嘴唇如红酒一般妖艳。

    生活中有大量类似的经验。比如,我们一看到电灯,就会想到爱迪生;一听到《双节棍》,就会想到周杰伦;一看到马云,自然而然想到了支付宝。很多事情一旦再次出现,和它相关的记忆瞬间就被激活,可能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就全部呈现在你的脑海里。

    局限2:喜欢把问题简单化

    通常我们获得信息不完整不充分,让我们更可能依赖一些简单的办法,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认知任务。

    书里有一个著名的琳达实验。实验人员先虚拟一位女性琳达,然后开始描述她:

    “琳达,31岁,单身,一位直率又聪明的女士,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就对歧视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较为关心,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

    然后让志愿者来判断琳达的身份。

    请问下面哪一个答案是琳达的实际状况?

    选项一:琳达是银行出纳。

    选项二:琳达是银行出纳,还积极参加女权运动。    

    结果是多数志愿者选择了第二个选项。但是按照概率论,两件事同时发生的概率要小于其中任何一件的概率。这是因为人们更愿意选典型特征更多、细节更丰富的选项,而忽视了一个统计学原理,就是特征越多,概率越低。

    这叫做典型性偏好,就是人们会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视了典型背后的概率。这常常引发公众对公共安全问题不必要的担忧。比如,你看新闻,刚刚发生了一起飞机坠毁事件,那你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出远门就倾向于选择开车或者坐火车。即使理性上,我们知道飞机发生事故的概率远远低于汽车和火车。

    我们还喜欢通过因果联系理解事物,结果经常把仅仅是相关的事物理解成了前因后果。我们还特别喜欢夸大自己的经验,忽略掉那些展现世界复杂多变的证据,从而让身边的世界显得简单而有序。

    局限3:喜欢先入为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掌握全面的信息来做决策,只能依据过去的经验和目前掌握的部分信息,来作出判断和决定。系统1喜欢快速决断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各种印象信息、想法、情绪的干扰。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志愿者预估一瓶葡萄酒的价格。但在预估之前,他们需要将自己身份证的后两位填在申请表上。实验结果表明,身份证后面两位数字比较大的志愿者,他预估的葡萄酒的价格也会更高。

    这就是著名的“锚定效应”。在上述的实验中,志愿者身份证的后两位的数字就是锚定值,预估葡萄酒的价格时,就深受锚定值得影响。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用两种方法来描述某个手术术后病人生存情况时,第一种说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第二种说手术3个月后会有10%的病人死亡。请问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说法?

    这两种描述只是说法不同,其实含义是一样的。但是,实验证明,无论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还是一般社会公众,都觉得第一种方法更好。这一现象被叫做框架效应,指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你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

    三、系统1需要学习,才能成长

    既然系统1爱犯错,那么我们多用系统2来思考,不就好了吗?可惜,我们无法使用系统2来代替系统1进行日常的抉择。

    因为系统2耗时过长,非常低效,而且总是质疑自己的想法会让自己过于谨慎,生活变得枯燥和不安。

    所以,解决办法是把自己培养成专家型人才,提高系统1的决策准确度;同时,学会在可能出现重大风险的情况下,启动系统2进行慢思考或者采纳外部意见的方法,避免重大错误。

    方法1:培养专家式直觉

    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支消防队进入了着火的房间。当他们开始用水灭火时,指挥官感觉哪里不对劲,就觉得自己心里发慌。然后他喊道:“全部撤离!”在消防队员全部撤离后不久,房间的地板就轰然坍塌。最后大家才发现这场火灾的起火点不在于房间,而在于消防员脚下的地下室。指挥官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感觉,他是说不清楚的。

    这或许得益于他长期的专业训练和丰富的现场灭火经验。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直觉称之为“专家式直觉”。

    如何培养这种直觉呢?必须依靠专业强化学习。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第二,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在系统2的控制和运作下,通过长达1万小时的专注练习和反复强化,才可能达到本专业领域的专家水准。折算一下,大约需要在6年的时间里每天练习5小时。大量的专业技能在反复训练中,变成了系统1的一部分。

    医生、护士、运动员以及消防员面对的都是复杂但却基本有序的情境,在这些领域我们都能培养专家式自觉。

    但有些环境缺乏规律、不可预知,比如作长期预测的股票市场。专业人员从自己的专业经历、训练中得到的经验可能是错误的。这时,不要相信直觉。而要依靠系统2进行慢思考。

    方法2:重大决策应启用系统2进行慢思考

    在做出重大决定之前,用要系统2再进行一次反思。把自己抽离出来,从第三方的角度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看一看自己是否受到了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检验一下自己的决定是否符合基础比率的原理。

    可得性偏见就是,你越容易想到相关实例,你预估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就越大比如,你看到许多人投资股市赚钱的消息报道,你就容易夸大股市赚钱的概率。

    这时候,你在做出重仓持股的决定之前,关注一下基础比率的问题。所谓基础比率,就是其他人做同样的事达到的平均水平。我们并不比别人强多少。如果别人做这件事需要那么长时间,基本上你也需要那么长时间。如果别人做这件事失败了,那么你做这件事最有可能出现的结局也是失败。

    比如,股票市场的每年平均收益率不超过20%。你却希望自己的股票投资可以一年回本,这就属于没有根据的预测。人有再大的胆量,地未必有那么大的产量。

    方法3:借助“外脑”进行决策

    要让懒惰的系统2变得勤快起来,需要刻意的提示,可以是自我提示,也可以是来自于外部的提示,而外部提示往往更加有效。

    卡尼曼介绍了两种听取外部意见,改善决策效果的方法。

    第一招,事前验尸。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它只是一种有意识的激活系统2、启动慢思考的集体决策方法。也就是让我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决策时,先假设这件事情失败了,然后请求团队的每位成员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导致这件事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按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排序。这样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预防这些问题,提高决策的执行成功率。

    第二招,饮水机闲谈。就是让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到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无论是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还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目的都是一个,让思考慢下来,让系统2运转起来。

    卡尼曼向我们揭示了,直觉在思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类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思考,快与慢》改变了我们对个体思考方式的认知,也改变了我们对工作、世界还有自己生活的看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诺贝尔奖得主告诉你,3个方法可以提高直觉的可靠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zr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