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我认为是要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内容与形式,精读与博览。
一、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语文教育首先要探讨和解决的。有人曾说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在完成了识字教育之后,我们的学生就已经可以自主的阅读了,而越是好的书越能读的懂。所以枯燥无味的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在“人人可见”表层内容上消磨时间。
孙绍振先生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于是就有了《名作细读》这本书。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
《西方美学史》中介绍了歌德的
“秘密说”即:“内容人人都看的见,其含义则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秘密”。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面对一个文学作品,往往只看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和含义。记得自己在教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这一课时,也是反复给学生讲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木叶”而不用“落叶”这一林先生已经说的很清楚的问题上。还有王荣生教授的《散文阅读教什么》这本书中有一个“共同备课坊”的章节,其中有一节是专家和教师共同去备《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好多老师在定目标的时候,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这篇课文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爱国之情还是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而专家则认为这样的讨论没有意义,目标定位已经偏向了对课文内容的讨论,而忽视了这边回忆性散文的独特创作手法,即“两用叙述语调交替使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里所描述的就是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哪一个更是我们语文教育应该关注的?我想已经很明白,语文是教形式的,也是教内容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教形式的。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离开咬文嚼字,雕章琢句,不能抛弃语言形式,不要教一望而知的内容,而要聚焦如何承载内容的言语形式。
二 、精读与博览
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考虑,我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而“精读与博览”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学的问题。
解决的教什么,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学。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是“精读与博览”的结合。
精读一定是语文课堂上,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以形式为主),以课文为例子要教会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的方法。博览是课后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
博览是精读的拓展,有了精读,博览才更有效,有了博览,精读才不乏味,才能做到“悟”。黄玉峰老师说“老师教的东西最多是一杯水,一桶水。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到大江大海里去游泳呢?”说的就是博览的妙处。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学生学习语文不能丢掉课外博览,而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课内的精讲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走向课外的博览。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清楚从容的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语文。
如果能解决好这两大关系,我想我们语文教育应该成功了一大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