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人当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怪圈”。杜甫崇拜李白,为李白写了“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的诗句;而李白爱孟浩然,留下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表白;而孟浩然又和王维互为知己。
据说精通绘画的王维几乎不给当朝人画人物的肖像,但是却给孟浩然一人就画了三张,可见两人的友情十分深厚。尽管孟浩然大王维十多岁,但是成名却比王维晚得多。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曾经去过长安应考,结果没有中。
《新唐书》里头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孟浩然落榜之后曾经在王维的家里见过唐玄宗。玄宗请他说一说最近写的一些诗,他就念了一首,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惹得龙颜不悦。皇帝说,不是我不重用你,是你自己不求上进,怎么能诬赖我呢?
从这个故事里看得出孟浩然这种很难在官场中生存的性格是众所周知的。或许他也非常了解自己的这种个性。从此就回到襄阳城外的祖宅隐居,一生再也没有追求过功名。临行前,孟浩然留下了一首诗作送给王维,表达了对好友那种不舍和无奈。
![](https://img.haomeiwen.com/i6252647/2383bc9b48abb7dc.jpg)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中的“寂寂”两字表现了诗人的现状。一个落迫弟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是没有人来陪伴,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以留念的,只有“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中的“芳草”这个词来自《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潇艾也”。“欲寻芳草去”也表明他考虑归隐。“惜与故人违”意思是他归隐唯一的顾虑正是要和老朋友离别了,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说明了归去的原因。那些身居高位之人又有谁能够提携我呢?一个“谁”字说明他切身体会世态炎凉的滋味。而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一个“稀”字说明知音难遇。这个冷酷的现实让孟浩然自知功名无望,这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因此他说“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只应”二字非常耐人寻味,诗人认为自己离开襄阳来京应试就是一场错误,原本就应该走隐居一条路的,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还掩故园扉”吧。
王维与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并称为“王孟诗派”。他们的作品当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这和两个人的性格品行都有很大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两个人才成为忘年之交,在人情冷暖中相互成为知己。
王维与孟浩然都有隐居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是孟浩然的隐居既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也有“性本爱丘山”的天然,而王维的隐居更多是官场生活之外释放自我精神世界的方式。
王维与孟浩然这对诗坛挚友都选择了隐居生活来寄托精神世界,这是文人士子内心不受世俗污染的一方净土,这样相同的理想让他们的友情更显得纯洁珍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