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正面管教》
在真正成为母亲之前,我也曾设想过自己成为母亲之后,应该怎样去管教自己的孩子,如何让他成为我理想中的小孩。但是直到那个小生命真正加入到我的生活之中,我才发现,其实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做一个母亲;在急于应付小家伙吃喝拉撒睡外加各种咿哇怪叫的时候,竟有些忘了曾经的理想,忘了自己的追求。孩子,不是理想中的小孩;自己,也不是理想中的自己。
随着小孩子技能的提高、视野的拓展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跟他之间的矛盾点越来越多,我理解不了他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听话好好地做事情,我在觉得应付不了的时候就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当一个鸵鸟。直到他快一岁半的时候,有一次他赌气不吃晚饭,还把自己关房间里。那个瞬间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生气的时候孤零零地把自己圈在一个小角落里。从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对待他的方式是不合适的;我需要学习,所以我转向了书本,其中之一就是《正面管教》。
想要教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只有充分了解了孩子,我们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的成长。
我们常说“孩子就是孩子”,虽然他生来是个完整的个体,但是他的心智并不成熟,他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都是从零开始的,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孩子所接触到的外界刺激都会成为其大脑发育的“食物”,都会内化为其内在生命潜能的一部分。
由于孩子自我认知、对事物认知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要求他们能够有条理、有秩序地遵守所有成人的规定。0-6岁期间孩子主要通过感觉来学习,只有感觉好了才能做得好。孩子对于所有规矩的认识,都来自于成人的传授;孩子对于成人的反应,尤其是对于成人非语言反应,具有天生的体察能力。同时,孩子会通过观察成人对于事情的反应和处理总结出自己的行为模式,在0-6岁期间孩子自我发展出来的私人逻辑,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的教养方式不单单是影响孩子的现在,更加会影响孩子的将来。我们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他,他以后就会用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对待他人。
每想到这一点,我就忍不住反省自己,在孩子出生的头两年里做得不好。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时候,很少考虑他行为背后的目的,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问题。我一度以为生硬地压制着自己内心的咆哮,虽不至于面目狰狞却是接近木无表情地对孩子说“妈妈爱你”就是表达了自己对他暴躁行为的宽松,其实却是让内心敏感、自尊心强的孩子硬生生地受挫,以至于人他更加无状。
在经历了很多次被气个“半死”之后,我深刻体会到,教养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孩子的理性思维发育不完善,所以他们特别容易发脾气,同时由于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孩子的坏脾气会引发成人的坏脾气。两两相争,必有一伤,甚至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在孩子有脾气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处理孩子的情绪,而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动。在处理好自我情绪的前提下,再帮助孩子处理。
对待错误,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将其视为学习的机会,然后通过合理引导,帮助孩子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从中学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处理孩子的问题,言传不如身教;与其说到口干舌燥无人听,不如闭上嘴,和善而坚定地采取行动!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可以选择积极的暂停方式,而不是与其争吵;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要跟他聊道理,先处理情绪;通过家庭会议协商规则,共同遵守,比单方面下命令给孩子要好执行的多。当然,孩子总是健忘的,不能指望他做一次就能永远保持。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确保规则统一,并跟孩子一起执行;花时间训练,让孩子适应规则;等等等等。正面管教告诉我们一系列的工具,所欠的,就是每一项好好地去落实。
管教,并不是临时救火、出现问题时才去管,而应该如同吃饭、穿衣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管教,不是用父母的权威去控制、操纵、甚至威吓孩子,而是通过在日常生活的细节进行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清晰不变的行为规则,帮助其明确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行为不可以,如同给他前进的道路加装上护栏;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理解和处理情绪,使他们最终学会自律和自控;我们应该帮助其学会体察他人感受,考虑他人利益。管教,是建立在尊重、理解、沟通基础上的,旨在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感知能力和生活技能。
儿子四岁多,敏感,自尊心强,追求完美,受挫性略差,情绪容易激动——在很多地方跟我很像,所以我们两个经常有摩擦。我现在是在努力地调整自己,尽量多的考虑合适的态度去面对他带来的挑战,进步的空间还有很多!所以我需要不断学习,做更好的自己,也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