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体验可以改变孩子的学习成绩么?看看心理学怎么说班上学生两极分化很严重,成绩好的同学基本上是名列前茅,即使偶有波动,但幅度不大。每次考试成绩垫底的同学也总是那几个。
“感”
体验可以改变孩子的学习成绩么?看看心理学怎么说看到这个现象,我的感触是人和人的差距确实很大。联想到现实中的成年人差距也很大啊,有的人能拿到年薪百万,有的人刚好养家糊口。差距和分化是社会的正常的现象,没必要过多忧虑,正视它即可。
“思”
体验可以改变孩子的学习成绩么?看看心理学怎么说这个差距是怎么来的?改变又从哪里着手呢?
数学上有一个复利效应公式:
(1+0.01)^365=37.8
(1—0.01)^365=0.03
这个公式也揭示出了差距的来源,一个人每天努力、进步一点,一个人每天消极浑浑噩噩,一两天看不出差距,时间长了,差距就显现了。这个公式应用在教学上,学生的差距不也是这样来的么。
今天想说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那个+0.01和-0.01是怎么产生的?这和一个人的“选择性注意”有关系,这种心理机制是自我实现预言的关键机制。
我们人的大脑像一个过滤器,积极的人更关注那些积极乐观的好消息,反之消极的人更多的关注那些消极悲观的坏消息。因为人的关注点不一样,最后自我预言也就不一样。
学习积极主动的同学更多关注自己在学习上成功的地方,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就感。学习消极被动的同学更多关注自己学习上失败的地方,学习中的辛苦、挫败感以及外在结果不好的评价。长此以往,前者获得的成功体验越来越多,自我预言也就越来越积极。而后者获得的失败体验越来越多,自我预言就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反观生活中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也是因为关注点不一样而导致生命质量的不同。生活幸福的人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拥有上,不幸的人则关注自己失去的、还没有获得的。
当我发出一个预言后,为了维护“我是对的”这份自恋,我的注意力会集中在那些符合我预言的信息上,而那些不符合我预言的信息,就被我忽略了。这样一来,我看到的世界,就符合了我的预言。觉知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预言,需要有体验帮你去发现。想改变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也一样需要体验。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其专栏中举了一个自己读高中时的例子。
他当年在河北省辛集中学读的高中,那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但他的成绩一直在全班第11名到19名之间徘徊,按照之前的规律,他的成绩可以考上一所不错的重点大学,那时候他定的目标,就是天津大学和吉林大学这种级别的学校。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学校以往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个规律,他认同了这个规律,然后就成了他自己的预言。
后来高二下学期的第一次化学考试,他考了全年级第一名!这是他高中第一次有年级第一的成绩,他有些激动地想,要是其他科目也能有这种级别的成绩,是不是就可以考虑考北大清华了? 在那以后,他的化学成绩一直超级好,物理课也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提到了九十多分,最后一次模拟考和高考,他都是全班第一名,如愿以偿地上了北大,并且,那是他高中三年来仅有的两次考入全班前十名。
分析当时那个年级第一的化学成绩,突破了他的想象,让他将目标从重点大学调到了北大清华,这种愿景的改变,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没有那次考第一的体验,只是在头脑上给自己树立考北大清华的目标,可能意义就不大了,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如果只有意识上树立了这个目标,而潜意识上却是自卑的,那样就只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不会有正向的结果。
“行”
体验可以改变孩子的学习成绩么?看看心理学怎么说如何把这个心理现象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呢?怎么唤起学生成功的体验?
第一,思维转换!让他们树立“你曾经达到的高度,就是你能达到的高度”这样的观念。多想想自己曾经考试中获得的最好成绩。
第二,开启行动!让他们在进步本上多写写自己在学习上成功的地方,学习有趣的地方,唤起自己在学习上有成就感的积极体验。
第三,多去链接班上积极乐观的人!“你想要什么人生,就去和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们的体验会很容易地感染到你。这是扩大你们自己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