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相信教育会轮回吗?
有一个高赞回答:“真是难以置信。父母曾经犯过的那些让我深恶痛绝的错误,我居然原封不动地转嫁到了我的孩子身上。”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家庭教育中,引起我们对待孩子态度不好的,不是孩子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触发器。
比如,你特别讨厌孩子拖拉,其实背后是你的过往经历中藏着没有处理的事情。
又比如,你每次搞砸与孩子的购物,原因是你童年的购物经历。
这些没有被认真处理的过往经历悄悄地留在大脑里,当遇到相似的情况,就会跑出来,让我们陷入“犯错—懊悔—犯错”的循环中。
那么,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循环呢?
答案是肯定的,《由内而外的教养——做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不仅能够揭开这个循环的秘密,而且提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你解决问题。
特别是来自本书的经典语录,更能帮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创造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01.别把我们儿时深恶痛绝的加注在孩子身上,别让我们儿时抱怨父母的再被孩子抱怨。
02.正确看待自己的童年经历,更深入了解自己。
03.观察一个人如何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成年后如何看待童年经历,能够很好地预测他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04.父母如果有机会反思自己被教养的经历,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做出更有效的选择。
05.未妥善处理的过去,也许会埋下隐患,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把自己的情感包袱带入父母的角色中,会影响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8.我们常常无意识的掩盖自身的脆弱,但孩子们的表现往往让我们的掩盖功亏一篑,当孩子哭起来,而我又无法抚慰他时,我就会感到紧张和羞愧,这种感觉让人难以忍受。
09.如果没有对自我认识进行反思,父母这种防御性的反应模式,会造成孩子对现实和人际关系的认知扭曲,我们或许很注意孩子的行为,但我们的疏离感,会阻碍我们去和孩子交流。
10.适时沟通是指在交流的每一个瞬间,父母都能立刻感受和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并作出回应,这种沟通需要双方的协调配合。
11.父母要理解孩子在受到限制时的紧张和不适。如果父母不能包容孩子的消极情绪,孩子就很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设置限制后,最好平静地和他交流,不能一味地让步。
12.不要逃避儿时经历中未修复的恶性破裂,将它们转变为成长与更新的动力。要开始修复进程,首先需要创造精神距离,深入思考引发冲突的行为。停止与孩子的互动,深呼吸并放轻松,尽快恢复平静。
13.父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清自己在与孩子的受损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破裂的修复,还能减轻我们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羞耻感。
14.没有父母会喜欢失控状态下的自己以及这种状态下自己对孩子做出的行为。如果父母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将不断地进入失控状态。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于我们无法轻易地从失控状态进入可控状态。而反思问题的源头可以增进自我了解,并且帮助我们尽可能地降低进入失控状态的可能性。
15.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而要试着融入孩子。当你努力理解孩子内心时,一定要保持思维开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