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算是完整看文献的一天,早上写下重新陷入混乱泥坛。总觉得这也是暗藏生机,因为心底觉得这应该是马上会有些进步的前奏。
失掉了指引一样的自己,定了这一会儿心神之后,决定继续读文献。在读到第三篇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文章之后,看看没有在笔记本上记录多少字之后,正徘徊于要不要给接续编号。突然发现这篇文章在关注一个关键词:适切性。关于一个评价的方向,也就是对于教材项目的评价要素很多,适切性、便利性、创新性等等都是教材的评价方向,这个文字的特点在于没有关注其他,只对其中的一个要素开展评价。这一点对我的路。
于是,从半打盹状态中一个激灵,就看见了文章的篇章结构,是重点可以学习的。
看见从适切性概念开始解读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学科基础相适应就是适切。
其中与学生认知相当又区分为与她的生活经验吻合与她的认知能力吻合。与学科吻合就是与学科特色吻合,与学生这门课的先前认知吻合。
随后建立了一组解读指标。通过29名专家意见修正形成调研表格。随后经过后对后两个项目题项修正,形成调研工具,发放了212份回收199份问卷,分析了各个因素的区分度信效度。
另一篇文字里发现了:有一种教材文本分析的框架,是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个分析非常有意义。
听到陈鹏老师讲如何做论文选题和写作,从说做图听的,感觉图的重要性。他举学生刘铖的文章例来讲,听完后又下载几篇,看到了一个发文勇敢,坚持持续输出打磨写作能力的同行。
陈教授说,投稿最好通过系统,知网上找联系方式,亚亚教授独创的交流方式,工作室的专题讲座,给自己和平台伙伴的福利,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开放。很好的安排,认真的人果然有魅力!
在我,学到了在不算优良的条件环境中,一帮职教人自己与自己的较真!我也算开听就有益了!
隐隐约约有了理论框架的影子,虽然还很不成熟。今日感悟:一篇博论文就是一个理论不行还要添加另一个理论,最终搭一个立体化的架子来论证一件事情。
现在感觉,博论文如同生孩子,从无到有的要生成。一开始是什么没有,大地一片白茫茫。到有点感觉苗头,到找个架子来讲事儿,到这个怎么搭这个架子。而且这个过程充满变动,一不小心,就要推倒重来。所以过程既不要谋求一下子到位,也不要不认真。我想说的是需要更大胆来试,不设限来闯。最不该的是不明觉厉的停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