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校严格落实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的硬性规定,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课堂时间有效无法落实写的任务,学生会认不会写的情况突出,学生的识写能力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实现课堂提质增效,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前提。为此,我通过“一减一提”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课堂教学的聚焦,落实“读写”的根本任务。
一、减课堂冗余
魏智渊老师,提出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聚焦在“读写”两种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传统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致读得少、写得少,以至于作业只能留在课后巩固。然而,双减政策的落实,阻挡了教师借助课后巩固知识的途径。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作业走进课堂,与学习的有效融合则成为课堂的必经之路。这就意味着课堂必须做出改变,在“减和增”之间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
1.压缩讲授时间。
课堂时间是固定不变的,只有40分钟的时间。增加当堂作业的时间,就必须缩减教师讲授的时间。而教师讲授时间的缩减,则需要做到三个重要前提:
一是扎实备课。结合学段特点和单元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能力目标,实现目标的聚焦,避免在分散用力的过程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和学习精力。以一年级《动物王国开大会》为例,这节课重要目标就在培养学生能够初步提取信息,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好问句。这就意味着课堂围绕这两个目标有效展开,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拓展。
二是语言简练。教师的课堂语言需要磨炼,需要精简,才能更为准确规范地表达,有效地节省时间。管建刚提出教师讲的语言应该化为规范的语言,呈现在课件之中,从而避免老师的随意发挥。
三是评价到位。这就需要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善于用恰当、精准的语言进行评价,达到以评促学的效果。尽量避免空洞无物的点评!
2.时间管理。管建刚老师的习课堂特别重视时间管理这个有效工具,把闹钟引进课题,让师生看得见时间的流动,形成一定的思维紧迫感,逐步形成课堂的节奏。在闹钟的帮助下,我学会克制自己“讲”的欲望,学生也逐步建立时间观念,提高书写的效率。
3.课堂管理。我借鉴习课堂理念,着力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减少有效时间的浪费,逐步一定的课堂节奏。
一是少说多做。我逐步改变之前言教的习惯,在多走动中,借助体态语言将孩子的注意力拉回教室;借助印章、激励性的语言,让孩子的进步看得见,点燃孩子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口令管理。我参考习课堂的口令,制定了班级管理口令。比如“语文书,左上方。作业本,拿出来……”随着口令的熟悉,我与学生之间默契度提高了很多,课堂时间自然也就挤了出来,课堂作业也得以当堂完成!
课堂教学的“少而透”,呼吁我们要在“断舍离”之中,聚焦核心问题,实现课堂减负增效。
二、提读写实效
读写的自动化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而是学生扎扎实实地读(写)出来。特别是低年级教学,读写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流利朗读和正确书写的习惯。我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借鉴习课堂的任务驱动理念,通过“读—背—写—议”的程序化教学,保证读写时间占到课堂教学的7成以上。
1.细备课文,凸显层次。备课的关键在于明确课文的朗读时间、关键词句、重点段落等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时间把控做到心中有数,对朗读指导和要求做到眼明心亮,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比如指导读祈使句的时候我通过标红“标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怎么读。还是就是示范朗读,做到有的放矢,比如针对学生读不好的长句子的示范朗读等。
2.指导书写,口诀引领。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主要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能够发现汉字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律,做到书写规范?为此,我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有意识渗透“上宽下窄、左靠右离、平行等距……”的书写规律,进而提高指导书写的效率,确保学生在实践将书写规律内化于心。
3.读写结合,培养习惯。读的目的是什么?还是为了落实到纸面上的书写。为此,我通过当堂听写词语和关键语句的形式,培养学生边读边记、边写边记的习惯。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
双减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极大困扰的同时,也给予我们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比如课堂效率的提高,专业素养的提升,师生关系的改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