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读书会《论语》研修第1次作业)
《论语》中很多内容都能对小孩教育有所启发,据当下心境试选两则,小议。
第一则
【原文】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的神社牌位的事情。宰我回答说:夏代时使用松木,殷代使用柏木,周代时使用栗木,意思是让人民为之颤栗恐惧。孔子听说之后说:已经完成了的事情就不要谈论它,正在如愿而成的事情就不必阻挠它,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不论成败如何)就不必再追究它。(摘自《靳大成·论语通读(上)》)
【启发】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最早注意到这句话是2021年底,我第一次知道“既往不咎”出自《论语》。在原文中,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我还想不太明白,但这句话对我与儿子的相处很适用。
儿子读高一,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长唠叨,可他难勉做错事让我想要说他。不过一想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我也就能放下了,放下怨气和不满,不去追究对错,反而给理性探讨留出了空间。再如,儿子中考失利未能去到理想的高中,既成事实、多说无益、只能朝前看。既往不咎,既放过孩子也放过家长。不过,个人觉得,已经过去的事也不是完全不能说。不带情绪地客观复盘,找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还是有必要的。
第二则
【原文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孔子说:父母双亲在世,就不要游历过远。如果一定要出行,必得有明确的方位,让双亲知晓。
【启发】
以前,谈及孝顺时,常听到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大家理解的意思是子女要孝顺就只能守在父母身边。哪成想,掉了半句“游必有方”,让孔子他老人家白白地背锅。实际上,孔子说的“孝顺”,是作为子女要让父母放心,即使到了远方,能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能让父母安心,也是孝顺的。
不过,我注意到,关于“孝顺”的教育,通常都是社会来完成的。年轻的父母,好像比较少从小教孩子长大要孝顺自己。父母通常都说,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只要将来能自食其力、对社会有贡献就可以了。
想想,我的父母没有要求过,我也没要求过儿子。但我的父母用行动对我的外婆很好,所以我们也会同样的对自己父母很好。我想,也许“孝顺”更应该是身教。
网友评论